*1986年,一个女医生被哨兵拦住,要求出示通行证,没想到,她直接掏出一颗手榴弹

岁月如歌之坊 2025-09-30 14:55:04

*1986年,一个女医生被哨兵拦住,要求出示通行证,没想到,她直接掏出一颗手榴弹:“这就是她的通行证!” 1986 年,老山边境作战正酣,前线伤员常因救治不及时失去生命或落下残疾。 有位叫刘亚玲的女医生,本是第四军医大学护校的优等生,放弃了解放军 301 医院的好岗位,一心要去前线救伤员。 可她 7 次申请都被拒,院方说她资历浅、是女性,怕她一时冲动,没办法,她趁探亲假偷偷带着药品、手术刀,还有一颗战士们用来应对危急时刻的 “光荣弹” 往阵地赶。 到了哨卡,哨兵要通行证,她掏不出,竟直接拿出那颗光荣弹说 “这就是我的通行证”。 后来她在前线救了好多人,护送过徐良这样的伤员,单在 206 阵地一场战斗就救了 65 人,可因为 “私赴前线” 违反纪律,她受了党内警告处分,却也因战功荣立一等功。 这事里,刘亚玲为了伤员突破了规则,部队既维护了纪律又认可了她的贡献,而那些被她救治的伤员,则因为她的坚持多了生的希望。 你能想象,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一位女医生为了赶到前线救死扶伤,竟然用 “光荣弹” 当作 “通行证”,这样的选择背后,藏着怎样的执念? 她不是想当英雄,是真的想找出救治延误的问题在哪,所以才一门心思想去前线。 她的身份从来不是 “冲动的女医生”,而是有专业追求的医护人员,从第四军医大学护校毕业,能去 301 医院却主动放弃,这份选择本身就说明她更看重 “救死扶伤” 的实际意义,而不是岗位的光环。 后来她成了陆军 67 医院的医护人员,更是 “七上阵地”,每次都是冲着解决实际问题去的,不是为了虚名。 再说说大家传得最多的 “掏手榴弹” 这事,其实这里有个误会。 刘亚玲掏的不是作战用的手榴弹,是 “光荣弹”,那是战士们准备在被敌人俘虏、走投无路时,用来维护尊严的,是生与死的承诺。 她掏这颗弹,不是要和哨兵对抗,是想让对方明白:她来前线不是闹着玩的,不是来体验生活的,是做好了随时付出生命的准备,就为了能尽快去救那些等着救治的伤员。 “这就是我的通行证” 这句话,不是耍横,是她把 “救死扶伤” 看得比自己的安全还重的直白表达。 后来她虽然因为 “私赴前线” 受了警告处分,但部队也看到了她的实绩,几百名伤员因为她得到了及时救治,206 阵地那场战斗里,她一个人就救了 65 人,这样的功劳,让她荣立一等功,这也说明部队既讲纪律,也认实干,既没放任 “违纪” 的行为,也没埋没真正为伤员做事的人。 现在的刘亚玲,早就从 “战地女神” 变成了乡村里的 “健康守护者”。 2008 年她创办了西安丰京医院,这 17 年来,医院没接到过一次投诉,遇到贫困患者交不起医药费,她还经常自己垫付。 2020 年疫情的时候,她赶紧召回工厂的工人,生产消毒液支援武汉等地,一点没含糊。 现在她扎根在乡村医院,每天除了日常接诊,晚上有急诊也随叫随到,还保持着 “战时作息”。 当年在前线,伤员随时可能来,她得 24 小时待命,现在到了乡村,村民有个头疼脑热,尤其是夜里,她还是习惯随叫随到。 她没因为当年的功劳就歇着,也没去追求更光鲜的生活,反而沉到基层,把当年在前线 “救死扶伤” 的初心,用到了乡村百姓身上。 退役军人事务部称她是 “猫耳洞里的南丁格尔”,2014 年她还被评为全国 “最美乡村医生”,这些荣誉不是白来的,是她几十年一天一天干出来的。 从猫耳洞的硝烟到乡村诊室的灯光,刘亚玲手里的 “通行证” 从来不是某样东西,而是那颗始终向着生命的初心,这份初心,比任何勋章都更闪亮,也比任何传奇都更动人。 当我们谈论 “英雄” 时,大家觉得是惊天动地的壮举更可贵,还是像刘亚玲这样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初心更动人?你身边有没有这样默默付出、把初心落到实处的人?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