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株潭都市圈的地理中心,大王山南正发生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曾经的农田村舍,如今已成为塔吊林立、路网延伸的建设热土,湘江科学城的崛起,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改写着这片区域的发展轨迹。 这场变革的起点,是湖南省委、省政府“将长株潭作为一座特大城市一体打造”的战略布局 。依托长株潭城际西环线与地铁3号线“同车同轨”的交通优势,潭州大道、潇湘大道等融城干道相继贯通,而湘江科学城的落户,则为片区注入了科创内核——这里不仅规划了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两大高校新校区,更集结了一批顶尖科研与产业项目。 从最新航拍视角望去,片区的“成长轨迹”清晰可辨。近处的双湖家园项目26栋高层住宅已拔地而起,这个总建筑面积约47.2万平方米的民生工程,明年建成后将安置3291户居民,并配套幼儿园与社区商业中心。不远处的湖南大学科创港校区建设正酣,截至8月底,二标段项目已实现主体结构全面封顶,按照计划,这座涵盖重大科学装置、技术研究平台的校园将于2026年 投入使用,为片区导入高端科研力量 。 交通网络的织密正加速片区融合。横跨湘江的暮坪大桥主桥已在2024年11月完成合龙,目前进入桥面施工阶段,预计2026年通车后,两岸通勤时间将从50分钟缩短至5-10分钟,还能分流湘府路大桥40%的车流量。地面上,白庭路、科创大道等融城干道加速推进,其中白庭路红桥大道至白泉路段已完工,未来将成为长沙直达湘潭的新通道,而“三纵四横”路网的全面建设,正让湘江科学城与省府板块、五一商圈的时空距离不断拉近。 科创产业的集聚更显片区底气。2025年3月,36个优质项目集中签约入驻湘江科学城,总投资达415亿元,涵盖新材料、人工智能等多个前沿领域,其中6个院士团队项目尤为引人注目。如今,湘江科学中心已全面封顶,计划2026年整体建成;湘江院士港、湘江创新港正进行幕墙安装,未来将吸引全球顶尖研发机构入驻;7月新落地的新材料基地,将构建从研发到孵化的完整成果转化链条,与湖南钢铁技术研究院、初源新材料研究院形成产业协同效应。更值得关注的是,片区首个智慧可再生能源站已启动建设,采用湘江水作为冷热源的集中供能模式可覆盖200万平方米区域,为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支撑 。 教育配套的落地则让“宜居属性”愈发凸显。长沙市一中湘江科学城校区已于6月竣工,9月正式开学,这座规划96个班级的学校可提供4200个学位,还将开设人工智能等特色课程,打造“科技+人文”教育示范基地 。远处,总投资68亿元的长沙奥体中心已于2025年8月开工,这座包含6.5万人主体育馆的场馆将作为2029年全运会主场馆,建成后不仅是体育地标,更有望拉动区域经济增长与就业。 从乡野阡陌到科创高地,大王山南的蝶变,正是长株潭一体化从规划走向现实的生动缩影。随着更多项目落地生根,这片土地正书写着“新质生产力培育”与“融城发展”的双重答卷。
湖南长沙有个姑娘,结婚前,把自己积攒的几十万块钱,就转给了父母,为的是别让男方惦
【637评论】【13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