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早报》等媒体9月28日报道,美国英伟达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表示,中国在芯片制造领域发展迅速,目前仅落后美国“几纳秒”。 这句话为什么掀起热议,不只是因为黄仁勋是科技圈最有分量的CEO之一,更因为他说这话的时机太巧。 今年4月,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禁止英伟达对华出口H20芯片,让英伟达损失45亿美元库存。 三个月后,美国政府突然批准恢复出口。 7月,黄仁勋亲赴北京,亲自宣布“回来了”。现在,他又在全球媒体面前高调夸赞中国芯片产业,背后目的不言而喻。 英伟达95%的AI芯片销量都来自中国市场。一旦中国转向自研芯片,哪怕只替代20%,英伟达都得脱层皮。 黄仁勋当然清楚这一点,所以他必须对中国释放善意。但这份善意背后,不是技术判断,是商业算计。说得越漂亮,卖得越顺利。 但这个“几纳秒”的比喻,恰恰是最需要警惕的。它让人产生一种“我们其实已经很强”的错觉。 可现实摆在眼前,中国芯片产业在核心环节上的短板,并不是几纳秒能弥合的。 中国最先进的自主制程是中芯国际14nm,良率虽然达95%,但英特尔明年就要量产1.8nm芯片,台积电也将在2026前完成1.4nm工艺部署。 差距不是纳秒,是两到三年。 更别提在EDA软件、芯片设计、IP授权、光刻设备等领域的系统性落后。 比如EDA软件,中国市场份额目前只有3%,而美国掌握了74%。 逻辑芯片设计上,美国企业占67%,中国只有5%。在设备领域,中国只占2%,而美国占据41%。 即便是在被认为最接近国际水平的封装测试环节,中国也只是靠成本和规模夺得46%的份额,技术壁垒仍然清晰存在。 华为的昇腾910C,虽然在FP16精度下达到800TFLOPS,但与英伟达Blackwell B300的15PFLOPS(FP4)相比,依旧存在数量级差距。 更重要的是,昇腾芯片还未形成完整生态,开发者数量、适配工具、软件教程、客户迁移成本,这些才是最难啃的骨头。 英伟达CUDA生态目前有450万开发者,是一个真正的护城河。 黄仁勋并非不知道这些差距。他更清楚,中国芯片唯一的出路是全产业链自主突破。而他不想看到这个过程发生得太快。 因为一旦生态链转向国产,即使英伟达芯片性能更强,失去平台基础也无法竞争。 所以他现在主动释放“正面信号”,一边向美国政府施压,要求放宽出口限制,一边向中国市场示好,希望能延缓被替代的速度。 这种两面下注的策略,在商业上无可厚非,在舆论场却极具杀伤力。 很多中国网友听到“几纳秒”这三个字,第一反应是“我们已经追上来了”。 但如果真信了这话,放松了警惕,那才是最大的危险。因为芯片这场牌局,拼的不是谁说得好听,而是谁干得更狠。 真正的差距不是表面上的技术参数,而是背后的生态系统、供应链、研发能力和政策协同机制。这才是决定胜负的根本。 中国芯片产业现在的确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快车道。华为昇腾910B已开始批量出货,昇腾950预计将在2026年达到1PFLOPS算力。 长江存储也已实现232层3D NAND量产,中芯国际的N+2工艺正向7nm迈进。 同时,上海已启动二维半导体材料的产业化试验线,纳米压印技术也在试图绕过EUV光刻瓶颈。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突破。 但突破的前提,是不能沉迷于外部评价带来的短暂虚荣。 黄仁勋说中国芯片“现代化、创业精神强、各省竞争推动创新”,这些话听起来像是在夸中国,实则是在提醒美国“你们要是再锁死市场,中国就不需要我们了”。 中国芯片产业真正的优势,并不在于别人怎么说,而在于我们自己怎么干。 现在距离实现真正自主的高端制程,还有数不清的技术难关和生态瓶颈。 比如EUV光刻机迟迟无法进口,国产HBM内存预计要到2026年才能量产。 即便突破技术关口,如何建立广泛的开发者生态,如何在高校与企业之间形成高效转化机制,这些都不是靠“几纳秒”的一句夸奖就能解决的。 必须摒弃对外部肯定的情绪化满足。黄仁勋的“几纳秒”论,不是胜利的号角,而是留给中国的一个压力测试。 如果我们被这句话麻痹了警觉,被一时的技术进步冲昏了头,那才是真正的落后。
《南华早报》等媒体9月28日报道,美国英伟达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表示,中
地缘历史
2025-09-30 10:46:1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