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钱学森通过众多关系,在美国获得了激光陀螺的一些相关信息,送到国防科技

科海群星谱 2025-09-30 00:14:50

1971年,钱学森通过众多关系,在美国获得了激光陀螺的一些相关信息,送到国防科技大学,可那时人们都对这项技术知之甚少,也很少有人敢轻易尝试,这时一位任职教师决定尝试一番。 冷战正热,美国早在1960年就玩出了二频差动激光陀螺,还封锁得死死的。 我们那时候,连光学镀膜都搞不清楚,精度差着十倍。 所以,纸条送到后,没人敢动。不是不想,是不敢。太难了。 激光陀螺这玩意儿,光是理论就绕得人头晕,更别说动手做出来。大多数单位一看资料就摇头,直接放弃。 但有一个人,偏不服。 1975年,钱学森亲自找到他——高伯龙。当时高伯龙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教书,过得很安稳。 他是清华物理系出身的老资格,干啥都稳稳当当。可听完钱老一说,他沉默了一会儿,然后点头:“我来试试。” 没人逼他,是他自己站出来的。 那时候,实验室是个废弃食堂,窗户缝都透风。设备?自己焊。仪器?自己搭。 他带着几个年轻人,从长沙火车站的工地捡回废弃大理石,用来做光学平台。 白天干活,晚上写资料,累了就煮碗挂面。说句不好听的,那阵子他们过得跟野战部队差不多。 但高伯龙不怕。他盯着那两页纸条看了整整一年,几乎是抠字眼儿地研究。 1976年,他写出了一本《环形激光讲义》,这本讲义,是中国激光陀螺的“圣经”。 说到这你可能以为事儿顺了?其实没那么简单。 美国是怎么玩激光陀螺的?二频差动方案。咱们一开始也想照着画葫芦,可高伯龙死活不认同。 他说:“咱们的工艺到不了那精度,照搬就是死路。” 于是他顶住压力,提出走四频差动这条路。这是没人走过的路,甚至连参考资料都没有。 接下来十几年,是一场硬仗。镀膜精度要从千分之一提到万分之一?那就自己造测试仪。 光学镜面不够平?教授金世龙拿着手工工具,一抛就是上千天。搞到后来,连项目外人都说:“这群人疯了。” 1978年,第一台实验室样机出炉。 那时候谁都不敢相信:在一个废弃食堂里,几个穿着背心、吃挂面的人,把一项西方封锁的高精尖技术,给啃下来了。 但这只是开始。 又过了十几年,到了1994年,国家组织专家鉴定这台工程样机。 王大珩亲自主持。会议室里,所有人都沉默了。因为他们知道,中国成为了全球第四个掌握激光陀螺技术的国家。 这东西后来被装进了导弹、舰艇、无人机,甚至连辽宁舰上也有它的身影。打得准不准,能不能抗干扰,就看它了。 而美国一台设备卖上百万,我们做出来的,成本只有人家的十分之一,还全链条自主。 不过,外人不知道的是,高伯龙这些年过得有多苦。 他得了哮喘、糖尿病,还常年穿着一件军大衣,在实验室里爬上爬下。 他不买新衣服,夏天穿五块钱的背心,被学生笑成“背心院士”。他不在乎。他说:“能把事干成,比穿啥重要。” 2017年冬天,他走了。走前还在病床上指导学生改论文,用老人机打字,发条短信要半小时。 有学生问他值不值,他笑了笑:“能让你们干得比我更远,就值。” 到今天,中国的激光陀螺已经不再是秘密。 我们有自己的导航系统,不靠GPS也能打得准、飞得稳。这背后,是几十年一个团队死磕的成果。

0 阅读:1
科海群星谱

科海群星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