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渡服务区有个“会飞的石头” 9月27日下午,记者在花江峡谷大桥配套项目——云渡

小巷中踱步 2025-09-28 22:17:53

云渡服务区有个“会飞的石头” 9月27日下午,记者在花江峡谷大桥配套项目——云渡服务区内看到,该服务区地标性雕塑“会飞的石头”正处于施工收尾阶段。 “我们的团队正在进行最后的细节完善,不久即可完工。”旅居加拿大的黔籍艺术家、环太平洋艺术联盟CEO执行董事胡军介绍。 这座雕塑高约10米,由9块石头拼成,看起来像悬在空中,冲击力十足。胡军说它靠精密计算重心实现“飞天”效果,这不禁让人想起花江峡谷大桥的建设——那座桥跨越险峻峡谷,全长近2000米,工程耗时多年,克服了无数地质难题。雕塑的“悬浮”仿佛在诉说建设者的坚持,用艺术重现了现实中的奇迹。 但艺术真能完全代表现实吗?我怀疑这种“不可能”的设计是否有点美化艰辛。大桥建设者们面对的是真实的风险,比如峡谷强风和复杂岩层,而雕塑的平衡更多是视觉游戏。数据显示,花江峡谷大桥用了上万吨钢材,数百工人日夜奋战,艺术再美也难掩汗水的重量。 胡军作为海外黔籍艺术家,带回这种创意,值得点赞。可他强调的“力学原理”让我思考:公共艺术不该只追求炫技,更要触动人心。贵州多山多水,这类作品若能融合本地文化,比如苗族银饰的灵动,或许会更接地气。毕竟,服务区是过客的歇脚处,艺术该让人记住乡愁。 看看其他例子,比如北京鸟巢的雕塑,也玩平衡,但更注重实用。云渡这个雕塑花了多少成本?官方没透露,但公共项目得考虑性价比。如果钱花在刀刃上,既能美化环境,又能激励人,那才叫值。否则,就成了华而不实的摆设。 我欣赏胡军的热情,他说雕塑诠释“攻坚克难”,可现实中的攻坚是默默无闻的。大桥工人们的故事更感人——有人连续作业数十小时,有人家人团聚都顾不上。艺术该放大这些声音,而不是自顾自地飞起来。 贵州正快速发展,花江峡谷大桥是交通枢纽,日均车流量预计破万。雕塑在这里立着,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的进步与盲点。它美吗?美。但美得有点轻浮,少了点泥土味。或许加个解说牌,讲讲背后的真实故事,会让过客更触动。 说到底,艺术和工程本是一体。大桥是硬实力,雕塑是软文化,结合好了能点燃希望。我记得贵州另一处地标——黄果树瀑布旁的雕塑,就融合自然,让人流连忘返。云渡这个,若多些人情味,少点技术炫耀,或许更能飞进人心。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18
小巷中踱步

小巷中踱步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