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1918年5月2日,苏曼殊因暴饮暴食逝世,年仅35岁,死后在他枕头和床铺

韫晓生 2025-09-28 10:48:39

[微风]1918年5月2日,苏曼殊因暴饮暴食逝世,年仅35岁,死后在他枕头和床铺下发现很多糖纸。在日本留学期间,他曾“一日饮冰五六斤”,自己还记载过:“食生姜炒鸡三大碟,虾仁面一小碗,苹果五个。明日肚子洞泄否,一任天命耳”。   (信源:百度百科——苏曼殊)   苏曼殊出家当过和尚,按规矩得吃素,可他偏管不住嘴,尤其爱吃牛肉。   有次朋友请他吃饭,点了一盘红烧牛肉,他吃得满嘴流油,边吃边说 “佛门讲究慈悲,牛肉也是生灵,我这是替它解脱”,气得旁边的老和尚直摇头。   还有更夸张的,他在日本留学时,没钱买吃的,居然把自己的袈裟当了,换钱买糖炒栗子,最后光着膀子回住处,被同学笑了半个月。   有人说他 “贪吃误事”,还真没冤枉他。当年柳亚子找他写文章,说好了三天交稿,结果苏曼殊拿着预付的稿费,天天去酒馆吃酱鸭,把写稿的事儿忘得一干二净。   柳亚子找上门,他还理直气壮:“酱鸭太香了,等我吃完这只就写。” 最后没办法,柳亚子只能坐在酒馆里盯着他,他才边啃鸭腿边动笔,没想到写出来的《断鸿零雁记》,居然成了民国言情小说的经典,这天赋也是没谁了。   除了贪吃,苏曼殊的 “浪漫” 也很离谱。他跟女同学何震关系好,人家姑娘给他写了封情书,他不藏着掖着,反而揣在袈裟里,见人就掏出来显摆:“你看,何姑娘给我写的,字儿多好看。”   结果这事传到何震未婚夫耳朵里,差点跟他打起来,他还一脸无辜:“我就是觉得信写得好,又没别的意思。”   后来他写情诗也不走寻常路,别人写 “相思病”,他写 “袈裟点点疑樱瓣,半是脂痕半泪痕”,把和尚身份和儿女情长混在一起,反而成了千古名句。   他是中日混血,妈妈是日本人,爸爸是中国商人,从小在广州、上海、日本之间辗转,既学过儒家经典,又读过西方文学,还当过和尚、教过书、办过报纸。   这种复杂的经历,让他既不像传统文人那样古板,也不像革命者那样激进,反而活成了 “自由派”—— 想吃就吃,想写就写,想爱就爱,从不委屈自己。   他的文学成就也很 “混搭”。写诗能写出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 的苍茫,写小说能把爱情故事写得催人泪下,翻译拜伦的诗又特别有劲儿。   鲁迅特别佩服他,说 “苏曼殊的诗,是民国初年最好的”;柳亚子更是把他当成偶像,说 “曼殊是天才,我们都比不上”。   最让人唏嘘的是他的结局。苏曼殊才活了 35 岁就病逝了,死前还惦记着吃的,跟朋友说 “我想吃一碗糖粥”。   朋友们整理他的遗物,发现除了几件破旧的袈裟、一堆没写完的稿子,就只有半盒水果糖,还有几张姑娘写给他的情书。   有人说他 “荒唐一生”,可更多人觉得,他活成了很多人想活却不敢活的样子 —— 不被身份束缚,不被世俗绑架,把日子过成了自己喜欢的模样。   现在再读苏曼殊的诗,还是会被他的真性情打动。比如 “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既有和尚的无奈,又有普通人的深情,这种矛盾又真实的感觉,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动人。   要是他能活到现在,说不定会成为网红作家,天天在网上分享 “吃货日常” 和 “情感故事”,粉丝肯定比谁都多。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们还知道哪些民国文人的趣闻?觉得苏曼殊的 “荒唐” 可爱吗?评论区聊聊,咱们一起扒一扒这些老辈文人的真性情!

0 阅读:52

猜你喜欢

韫晓生

韫晓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