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王震率十万大军进入新疆,却苦于没煤取暖,这时,李四光告诉他:“我有个

云端的逐梦人 2025-09-27 04:57:20

1949年,王震率十万大军进入新疆,却苦于没煤取暖,这时,李四光告诉他:“我有个学生,叫王恒升,找到他就能找到煤!”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9年,新疆刚刚回到祖国怀抱,迎接解放军的却是比枪炮更难熬的问题,西北边地辽阔,气候极端,深秋过后,寒气迅速压下来,部队进驻时,多数战士穿着单薄衣物,只能搭起帐篷过夜,干草、木料、牛粪都被当作燃料消耗殆尽,寒风一吹,锅里没热水,炊火点不着,冻伤病号不断增多,问题摆在眼前,如果取暖难题得不到解决,不仅建设无从展开,连日常生存都要受威胁。 王震作为进疆部队的领导者,对部队和百姓的处境非常清楚,他把情况直接上报中央,请求抓紧解决能源问题,煤炭是最现实、最可行的答案,但在当时的新疆,煤矿虽有潜藏,却缺乏科学的勘探和可靠的数据,运输更谈不上,从外地调煤既慢又难,对部队来说更是杯水车薪。 接到电报后,周恩来总理找来了国内顶尖的地质学者李四光,李四光对中国地质资源熟知,他知道新疆地下蕴藏丰富,但真正把资源从图纸上变成可以燃烧的煤块,需要专业才干和实地经验,他提及一位学生的名字,那就是王恒升。 王恒升的经历比较特殊,他出生于普通农家,自幼刻苦学习,后来考入北京大学,跟随李四光系统学习地质,毕业后,他长期奔波于西北和青藏高原,积累了丰富的一线经验,上世纪三十年代,他还去欧洲留学,获得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涉及火成岩和矿床,回国后,他不愿留在大城市当教授,而是继续扎根戈壁草原,带队调查新疆及周边地区的地层和矿产。 但在新中国成立前的混乱年代,他因为与国外地质界进行学术交流,被错误地扣上了“通敌”的罪名,关押在迪化监狱,这样一位深耕地质几十年的人,没有站在讲台,也没在研究所安稳过日子,反而被迫蹲入牢中,这件事后来被证明是彻头彻尾的冤案。 王震了解情况后,顶住压力把王恒升解救出来,还让他担任寻找煤矿的总负责人,王震之所以如此信任,是因为在那种危急时刻,必须有人能拿出真本事,事实也很快证明,这一决定扭转了新疆的燃眉之急。 王恒升被释放后,没有任何犹豫,就投入到第一线,他带着图纸、资料和自己多年写下的野外记录,迅速锁定目标,在乌鲁木齐郊区,他指认了一个位置作为开采点,这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六道湾煤矿,这里原本是荒凉之地,人迹稀少,但只经过不长的时间,黑亮的煤层就被揭开,产量不断上升,每天可以运出几百吨,这些煤首先保障了部队取暖和炊事,随后也走进城市机关和百姓生活,冻伤人数明显下降,民众第一次稳定地感受到冬日火炉的温度。 可以说,新疆现代能源的起步,就是在六道湾敲开第一块煤石的时候,随着矿井逐渐扩建,更多的工人和干部汇聚于此,一座国营煤矿正式诞生,它不仅解决当下燃眉之急,更成为新疆工业化的第一个支点。 对王恒升来说,找到煤矿只是开端,新疆地下还蕴藏着巨大的潜力,之后,他带队踏遍天山南北、塔里木盆地、阿尔泰山麓,先后发现或确认了多个矿区,克拉玛依的石油资源,就是在他的判断和指导下逐步勘探成功的;南疆的煤田、和田的金矿也得到实地证实,他像个不知疲倦的行者,常常背着工具,跟队伍一走就是几个月,风餐露宿不在话下。 除了亲身找矿,他更注重培养接班人,许多年轻地质工作者跟随他走进野外,从不会看岩石到能独立绘制剖面图,他耐心带教,把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后来,这些学生里有十多人成长为国内知名的科学家,甚至当选院士,可以说,新疆地质队伍的壮大,与王恒升息息相关,他不仅自己找到过无数资源,还把经验转化为一整支专业力量,延续至后来几十年。 地质工作是一份极为艰苦的职业,那几年,他在荒山戈壁中生活,吃简单的干粮,喝雪水,摔伤冻伤都常有发生,他并不以此为苦,他理解这是建设祖国必须付出的代价,正是在这样的坚持下,他提出了关于岩浆作用的新观点,为我国铬矿等资源的勘查提供了理论支持。 随着时间推移,新疆逐渐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煤炭、石油、天然气大量被探明与开发,工业基础一步步奠定,这些变化,与当年王恒升和他的同事们的付出密不可分,正如王震所说,他们像“地质兵”,用手里的铁锤把石头变成能用的资源。 王恒升一生淡泊,不追求个人名利,直到去世,也没留下财产和嘱托,他留下最多的是笔记本和报告,密密麻麻记录着地层数据和实地观察,正是这些看似枯燥的资料,帮助后来者延续工作,推动新疆资源开发。 信息来源:《李四光年谱》科学出版社、《王震在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

0 阅读:42
云端的逐梦人

云端的逐梦人

云端的逐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