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注意到山东大学的崔丽丽教授。她本科读社会学,硕士转体育人文,博士修中国哲学,后来还做了教育学博士后。这一连串的跨学科积累,让她在体育社会学领域扎得深也走得远。 她如今是博导、教授,科研项目做了二十多项,个人专著六部,论文发了几十篇。但看她经历,学术之外也没落下家庭。两次出国访学,去瑞典、美国,都是靠项目资助成行,背后若没有家人支持,恐怕很难兼顾。 职场里她研究体育社会问题,也关注现实议题。比如疫情冲击下体育产业如何应对,或是学校体育改革的障碍。但她没停留在纸上谈兵,而是持续输出可用的对策。 现在不少人还觉得“应酬才能成事”,但看崔丽丽的路径,专业实力才是硬通货。她提出年轻人可用体检报告婉拒劝酒,既不伤和气,也守住底线。这比她硬喝聪明,也比回避高明。 其实,职场中总有人被拉去酒局、做接待,精力分散还难出主业成绩。但若能像她那样深耕专业,持续积累,反而能跳出“花瓶”人设,用知识建立话语权。 读过的书、写过的字,最后都长成她的底气。家庭和事业未必对立,关键或许不是“平衡”,而是双方都愿意托住对方的选择。 文末互动:你遇到过职场应酬的困扰吗?后来是怎么化解的?
南京大学2025届研究生生源高校名单,堪称是一场高校阶层的“赤裸”映射,把教育资
【16评论】【1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