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为何规定7寸6分,并且一头圆一头方? 从商周青铜箸到明清竹木筷,几千年来长度始终卡在7寸6分(约23厘米),一头圆一头方, 老辈人说,筷子定7寸6分这数字和“七情六欲”有关。 人有喜怒哀乐,也有眼耳鼻舌的欲望,吃饭时举着筷子,等于提醒自己“别贪嘴,别放纵”。 就像喝茶的杯子不能太大,筷子长度也得有个度——太短够不着菜,太长手累,23厘米正好让手腕自然弯曲,夹火锅里的毛肚、盘里的花生米都顺手。 这长度还和健康有关,中医说“脾胃是后天之本”,吃饭得慢慢嚼、别吃撑。 7寸6分的筷子拿在手里,夹菜时不会因为太短着急,也不会因为太长吃太多,算是老祖宗的“饮食节制法”。 筷子一头圆,一头方。圆头夹菜,像天;方头贴手,像地。 古人讲究“天圆地方”,拿筷子时,拇指食指在上(天),无名指小指在下(地),中指在中间(人),这叫“天地人三才”。 两根筷子一静一动,一阴一阳,夹菜时得配合着用,就像夫妻过日子,得互相搭把手。 方头还有防滑的好处,以前筷子多是竹木的,方头贴手不容易掉。 圆头夹菜更灵活,夹面条、豆子都方便。 这设计既实用,又暗合“天圆地方”的道理。 筷子最早是祭祀用的,商周时期只有贵族能用青铜箸敬神。 后来慢慢变成老百姓的餐具,但规矩没丢。 明清时定下7寸6分的标准,既保留了祭祀的庄重,又适合日常用。 现在家里吃饭,长辈还会教晚辈“别敲碗(像要饭)”“别插筷子(像上香)”,这些讲究和筷子的文化分不开。 成都人吃火锅用30厘米的长筷,方头防滑,还能隔热。 日本料理的筷子短些,配漆器筷子架;韩国铜筷22.5厘米,拿在手里显恭敬。 虽然长短不同,但“7寸6分、一头圆一头方”的核心没变。 现在用筷子的人越来越多,外国人也好奇这双小木棍的讲究。 其实,筷子就是中国人的生活哲学。 吃饭要节制,做人要平衡,规矩得守着。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筷子定律:无方不立,无圆不成》
在馆长直播间,张亚中对馆长爆出惊天大瓜:张亚中在馆长直播间,说出了个关于国民
【27评论】【1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