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2日,罗永浩和西贝的“预制菜大战”闹得沸沸扬扬,连带着把整个餐饮行业的透明化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起因是罗永浩发微博吐槽,说自己下飞机后和同事去西贝吃饭,结果发现“几乎全是预制菜”,价格还贵得离谱,直呼“太恶心了”,还呼吁国家立法强制餐馆标注是否使用预制菜。这话一出,网友们瞬间炸开了锅,西贝也被推上了舆论的火山口。 西贝方面反应很快,创始人贾国龙亲自召开新闻发布会,拿着罗永浩的用餐菜单,信誓旦旦地说:“按照国家规定,西贝没有一道菜是预制菜。”为了证明清白,西贝还宣布从第二天开始,全国370多家门店后厨全部开放,消费者可以随便参观,甚至推出了“罗永浩菜单”,鼓励大家去体验。可这边西贝刚说完,那边罗永浩就又发微博反击,说西贝的菜“能吃出浓浓的隔夜菜味儿”,尤其是羊排和烤鱼,像是隔夜重烤的,连他最喜欢的牛肉土豆条都“感觉是隔夜的炖菜”。 更让人意外的是,西贝后来在回应媒体时承认,部分菜品确实存在隔夜情况,但解释说是为了入味,比如炖菜、红烧类菜品,前一天初步加工,第二天复热调味后上桌。这话一出,网友们更不淡定了——就算是为了工艺,至少得提前告诉消费者吧?毕竟,大家花钱吃饭,图的不仅是填饱肚子,更是“值不值”。 其实,这场争执的核心是“知情权”。罗永浩的吐槽之所以能引发共鸣,是因为大家早就对餐饮行业的“不透明”积怨已久。现在去餐厅吃饭,很少有人能搞清楚,自己点的菜到底是现做的,还是从中央厨房运来的半成品,甚至是不是隔夜复热的。国家虽然早就出台了预制菜的定义,明确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纳入预制菜范围,但消费者对“预制”和“现做”的认知差异,还是让信任危机频发。 西贝的困境其实是整个餐饮行业的缩影。这些年,预制菜在餐饮行业越来越普及,它能保障食品安全、稳定口味,还能提升出餐效率,是连锁餐饮发展的“新宠”。但问题在于,商家总用“优质优价”自我麻痹,却忽视了消费者最在意的“物有所值”。就像这次西贝的风波,原本可能只是个别消费者的吐槽,却因为信息不透明、解释不到位,演变成了全民关注的行业事件。 说到底,餐饮竞争从来不是“现做”或“预制”的单选题,而是信任的综合题。消费者愿意为“现做”支付溢价,前提是透明;愿意为“品质”买单,前提是真实。如果商家总躲躲藏藏,不主动公开后厨、公示成本,就算官司赢了,口碑也回不来。
2025年9月12日,罗永浩和西贝的“预制菜大战”闹得沸沸扬扬,连带着把整个餐饮
硬仔爱娱乐
2025-09-26 16:06:47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