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7年,俄国人送回了阿睦尔撒纳的尸首,验明正身后,乾隆急令兆惠将军,不分男女

趣史小研究 2025-09-26 14:40:00

1757年,俄国人送回了阿睦尔撒纳的尸首,验明正身后,乾隆急令兆惠将军,不分男女老幼、是否忠于清朝、有未参与阿睦尔撒纳的叛乱,对准噶尔部和辉特部的人,一概屠杀。 1757年,西伯利亚的风还带着寒气,沙俄那边客客气氣地送了份“大礼”给乾隆皇帝,准噶尔部的叛乱头子,阿睦尔撒纳,的尸首。人死了,事儿就了了吗?换别人可能就鸣金收兵了,但乾隆不。他对着这具已经没了声息的尸体,下了道让后世几百年都脊背发凉的命令。他让前线的兆惠将军动手,把准噶尔部和辉特部的人,不分男女老幼,不管之前是敌是友,一概杀光。 一个曾经在草原上纵横捭阖的强大部落,就这么从历史的长河里被“物理删除”了,只留下一个地名,提醒着后人这里曾经发生过什么。 其实,乾隆等这一天,等得头发都快白了。准噶尔这根硬骨头,从他爷爷康熙那辈儿就开始啃,啃不动;他爹雍正接着啃,崩了牙。这伙人在天山南北折腾了快七十年,就像大清后院里的一头狼,喂不熟,也打不死,时不时就跳出来咬你一口。到了乾隆这儿,他决心一次性解决问题。 机会说来就来。1745年,准噶尔内部自己先乱了。一场天花瘟疫,加上部落内斗,把这个强大的汗国折腾得元气大伤。乾隆的眼线早就把情报递到了案头,他一看,时机到了。但他没急着一巴掌拍死,而是玩了一手“分而治之”——派兵西进,轻松拿下伊犁,然后把准噶尔拆成几块,让你们自己斗。 这盘棋里,有个关键人物,就是阿睦尔撒纳。他本来是辉特部的贵族,一开始联合一个叫达瓦齐的人,夺了准噶尔的大汗之位。可这俩人屁股还没坐热,就翻脸了。阿睦尔撒纳斗不过,干脆心一横,带着几个人,星夜兼程跑到了北京,往紫禁城里一跪,说:“皇上,我愿做您的马前卒,帮您平了达瓦齐。” 这送上门来的带路党,乾隆能不要吗?他当场就给阿睦尔撒纳封了亲王,好吃好喝招待着。这棋下得漂亮,用你的人,打你的地。 1755年春天,一切准备就绪,乾隆正式按下了西征的按钮。大军出关,势如破竹。达瓦齐的部队几乎没怎么抵抗就散了,他自己也被活捉,送到了热河。有意思的是,乾隆也没杀他,反而也封了个王,让他在北京养老。你看,到这时候,乾隆的手段还挺“文明”,以安抚为主,打的是政治仗。 可谁也没想到,最大的变数,恰恰是乾隆最倚重的这颗棋子——阿睦尔撒纳。仗打完了,他回到了草原,看着满目疮痍的故土和对自己俯首称臣的旧部,野心一下子就爆了。同年八月,他扯起大旗,自立为汗,公然反叛。 这一下,是结结实实地把乾隆的脸给打了。皇帝的怒火,从北京的皇宫,瞬间烧到了西北的草原。这一次,乾隆派出的军队,领头的叫兆惠,是个狠角色。下的命令也不再是安抚,而是进剿。 这场仗,来来回回打了两年。阿睦尔撒纳终究不是对手,被打得节节败退,最后走投无路,逃进了沙俄境内。没过多久,他就在那边病死了。 乾隆验明正身之后,他意识到,对于准噶尔这个族群,任何的怀柔、招安、分化,都没用。他们的血里,流淌着不服管的基因。只要这群人还在,这片土地就永远安生不了。于是,那道“斩尽杀绝”的命令,就从他的朱笔下,传到了前线。 清军接到指令,风气立马就变了。之前可能还想着抓俘虏、记军功,现在不一样了,人头就是军功。“勇于下手”甚至成了评判一个将领是否得力的标准。 1756年,有个叫沙克杜尔曼吉的和硕特部台吉,他没参与叛乱,为了向清朝表忠心,主动带着几千户部众向清军靠拢,请求内附。当时接待他的清军将领叫雅尔哈善,白天还跟人家喝酒吃肉,称兄道弟,晚上就直接翻脸动手。一夜之间,七百多顶帐篷再没亮起灯火,沙克杜尔曼吉本人也被剁成了肉块。事后,雅尔哈善因“办事果断”而受到乾隆的嘉奖,步步高升。 于是,清军所到之处,准噶尔的青壮年男子被要求排队走出帐篷,然后被成批地砍杀,过程安静得可怕,几乎听不到反抗和哭喊。剩下的妇女和儿童,则被像牲口一样驱赶,押送到内地为奴。路途遥远,风雪交加,能活下来走到目的地的,寥寥无几。 那到底死了多少人?这笔账谁也算不清。准噶尔汗国鼎盛时期,人口号称有六十多万。但乾隆动手前,那场大瘟疫已经夺走了一大半人的性命。之后战争打响,又死了一批,逃到哈萨克、沙俄的又跑了一批。最后,在这场大清算中被杀的,估计有十几万到三十万。 数字是冰冷的,但结果是明确的:当清军的马蹄踏遍天山南北时,准噶尔作为一个民族,已经消失了。四大部落中,只有一开始就彻底倒向清朝的杜尔伯特部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乾隆做完这一切,心里是高兴的。在他看来,他一劳永逸地解决了困扰大清三代皇帝的边疆大患。从此,青海、西藏彻底安稳,西北边境线向外推进,帝国凭空多出了近两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他给这片新到手的土地起了个名字,叫“新疆”,意为“故土新归”。平定准噶尔,也被他列为自己“十全武功”里的头号功绩。

0 阅读:114

猜你喜欢

趣史小研究

趣史小研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