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册封万岁,杨秀清做了充分准备,却忽视了一个人。他没想到陈承瑢关键时刻倒戈。 1856年的天京,权力的空气比盛夏的暑气还要燥热。杨秀清站在东王府的高台上,看着台下跪拜的文武百官,眼中满是得意。他以“天父下凡”的名义,已经架空了洪秀全的权力,如今,他要迈出最后一步——逼迫洪秀全册封他为“万岁”。 为了这一天,杨秀清做了周密的部署。他让自己的亲信控制了天京的城门和军队,还在东王府周围布满了卫兵,确保万无一失。他甚至提前写好了册封诏书,只等洪秀全签字盖章。在他看来,洪秀全不过是个傀儡,韦昌辉、石达开等人虽然手握兵权,但也不敢违抗他这个“天父代言人”的命令。 可他偏偏忘了陈承瑢。陈承瑢是太平天国的天官正丞相,掌管着天京的行政事务,平时看起来对杨秀清言听计从,甚至有些阿谀奉承。杨秀清一直把他当成自己人,从未想过他会背叛自己。 陈承瑢之所以倒戈,并非一时冲动。他早就对杨秀清的专权跋扈感到不满。杨秀清不仅独断专行,还经常借着“天父下凡”的名义羞辱百官,甚至打骂洪秀全。有一次,陈承瑢因为一件小事触怒了杨秀清,被杨秀清当众打了几十板子,颜面尽失。从那以后,陈承瑢就暗中记恨上了杨秀清,一直在寻找机会报复。 当杨秀清逼迫洪秀全册封他为“万岁”时,陈承瑢看到了机会。他知道,洪秀全虽然表面上屈服,但心里肯定对杨秀清恨之入骨。于是,他悄悄来到天王府,向洪秀全告密,说杨秀清已经做好了发动政变的准备,一旦册封仪式完成,就会立刻除掉洪秀全。 洪秀全听了陈承瑢的话,吓得浑身发抖。他早就对杨秀清的野心有所察觉,但一直敢怒不敢言。现在有了陈承瑢的支持,他终于下定决心除掉杨秀清。 两人秘密商议,决定让陈承瑢伪造一份洪秀全的密诏,召韦昌辉和石达开火速回天京,共商大事。陈承瑢利用自己掌管行政事务的便利,顺利地将密诏送了出去。 韦昌辉接到密诏后,立刻率领三千精锐部队,星夜兼程赶回天京。石达开也在接到密诏后,准备率军回天京。可他因为路途遥远,还没赶到天京,事变就已经爆发了。 1856年9月2日深夜,韦昌辉率领部队抵达天京。陈承瑢早已在城门等候,他打开城门,让韦昌辉的部队顺利进入了天京。随后,两人按照预定的计划,率领部队包围了东王府。 东王府的卫兵虽然人数众多,但根本没想到会遭到突然袭击。他们还没反应过来,韦昌辉的部队就已经冲进了东王府。杨秀清当时正在睡梦中,听到外面的厮杀声,才知道大事不妙。他想要逃跑,却被韦昌辉的手下堵在了卧室里。 “杨秀清,你犯上作乱,今天我就要替天行道,除掉你这个奸贼!”韦昌辉怒喝一声,举刀朝着杨秀清砍了过去。杨秀清虽然武艺不弱,但在韦昌辉的猛攻之下,很快就被杀死了。 杨秀清死后,韦昌辉并没有停手。他以“清除杨秀清余党”为名,在天京展开了大规模的屠杀。陈承瑢也积极参与其中,他利用自己对天京官员的了解,列出了一份“杨秀清余党名单”,让韦昌辉按照名单进行屠杀。很多无辜的官员和士兵都被杀害,天京陷入了一片混乱。 石达开赶到天京后,看到天京的惨状,非常生气。他指责韦昌辉和陈承瑢滥杀无辜,要求他们停止屠杀。但韦昌辉和陈承瑢已经杀红了眼,根本不听石达开的劝告。韦昌辉甚至想杀死石达开,石达开无奈,只好连夜逃出天京。 石达开逃出天京后,率领自己的部队在安庆驻扎,并向洪秀全上书,要求处死韦昌辉和陈承瑢,以平民愤。洪秀全看到石达开的上书,又看到天京的局势越来越混乱,知道不能再任由韦昌辉和陈承瑢胡作非为了。于是,他下令处死了韦昌辉和陈承瑢,结束了这场持续了两个多月的“天京事变”。 “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杨秀清的专权导致了自己的灭亡,而陈承瑢的倒戈则加速了这场悲剧的发生。如果杨秀清当初能够重视陈承瑢,或者能够收敛自己的野心,太平天国的命运或许会有所不同。但历史没有如果,这场内乱最终让太平天国走向了衰落。 信息来源及参考:《太平天国史》(罗尔纲著)、《清史稿·洪秀全传》、《贼情汇纂》。
1902年,载沣大婚后带着媳妇进宫磕头,慈禧端出首饰盒让侄媳妇随便挑。谁料刚赏完
【1评论】【1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