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放他回中国,那将是美国科技界的巨大损失!”美国专家发出感慨,原来竟是为了他?中国一物理天才放弃百万年薪、美国绿卡,坦言“我是中国人!” (阅读前请点个赞,点个关注,主页有更多你喜欢看的内容) 让美国人忧心忡忡的,正是86年生的江苏籍物理学家杜灵杰,他是镇江一中走出的学霸,2004年已经保送了南大理科强化部,从本科起就没走寻常路,别人选的都是实用方向,他却偏扎进了被贴上“没用”标签的量子物理,这份早慧的判断力已经藏不住锋芒。 大学期间的杜灵杰早已崭露头角,硕士阶段就跟着团队攻坚量子自旋霍尔效应,2013年他参与的研究,首次观察到该效应的精确量子化平台。 相关论文2015年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直接被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张首晟等顶尖学者在国际会议上反复引用,还入选了凝聚态物理期刊俱乐部的重点评论对象。 更难得的是,他那会就展现出跨领域视野,研究半导体人工结构时,首次在实验中证实,破缺时间反演对称的量子自旋霍尔效应,这成果被美国强磁场国家实验室,列为“科学亮点”,要知道这可是很多资深学者,一辈子都摸不到的高度。 真正让他震惊国际学界的,还是破解了物理学“终极难题”之一——寻找引力子踪迹。 自上世纪30年代引力子被提出,它始终是连接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缺失环节,全球顶尖实验室追了近百年都没眉目。 而杜灵杰另辟蹊径,瞄准凝聚态物质中的“引力子投影”,在莱斯大学读博期间,他泡在极低温实验室里,每天只睡4小时,硬是在砷化镓量子阱中找到了突破口。 2018年,他带领团队首次在半导体人工点阵中,实现狄拉克能带,论文登在《自然·纳米技术》,被《IEEE光谱》杂志专文评论,称其“为量子模拟打开了新窗口”。 紧接着2019年又在《科学进展》发文,发现分数量子霍尔效应中的新型等离激元,直接为后续发现引力子模铺了路。 这样的天才,自然成了美国争抢的香饽饽,莱斯大学为留他开出百万美元年薪,附赠高尔夫社区豪宅和加长林肯,哥伦比亚大学更是承诺,给他独立实验室和千万级科研经费,绿卡手续都已办妥。 这么看来,当时他在美国的学术根基,简直不要太扎实,截至2019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自然》《科学》子刊发了11篇论文,其中3篇被《Science》选为“编辑推荐”,国际量子物理界都默认他是下一代领军人,前途简直一片镀金。 可就在2019年5月,美国突然加码芯片制裁,将华为等企业列入实体清单,全面封锁高端半导体设备和技术出口,这记“卡脖子”重拳砸下来,杜灵杰当即变了脸色。 据他后来在南大讲座中回忆,当时海外导师苦劝,“留在美国才能继续顶尖研究”,但他只回了一句“祖国缺这个,我必须回去”。 当年7月,他只是简单收拾行装,就毅然从纽约飞回南京,他放弃的不仅是优渥待遇,还有即将到手的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职,不过他一点都没有感到后悔。 回国后的杜灵杰没歇脚,在南大从零搭建实验室,没有现成设备就自己画图纸,带领学生用3年时间,攒出了世界首台极低温强磁场共振,非弹性偏振光散射系统,这台两层楼高的“显微镜”,精度比美国的同类设备还高出15%。 2024年3月,他的团队终于在《自然》发文,国际首次观察到引力子模的特征能量证据,哥伦比亚大学量子研究院急着发文称赞:“这有望弥合物理学两大支柱的鸿沟”。 这成果不光入选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更直接推动了我国人工晶格芯片技术突破——他研发的半导体人工石墨烯材料,让芯片功耗降低40%,相关专利已被中芯国际应用。 按行业测算,这至少让我国在高端芯片基础研究领域少走5年弯路。 如今的杜灵杰,刚拿了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他带的博士生团队,又在激子拓扑序研究上取得新突破,论文6月再次登上《自然》。 他常说“出国是为了更好回国”,这可不是空话。 从南大实验室里的白手起家,到破解百年物理难题,再到为“中国芯”筑基,杜灵杰用行动说明,真正的天才从不是别国的附庸,当祖国需要时,毅然转身的背影才最有力量,这比美国的百万年薪金贵一万倍。 对此你还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参考资料:台海时刻
“如果放他回中国,那将是美国科技界的巨大损失!”美国专家发出感慨,原来竟是为了他
柳淮蕊
2025-09-25 16:49:2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