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不到中国稀土,西方急眼了,威胁对华加关税!七国集团与欧盟正计划对中国稀土产品加征关税,还想给稀土价格设下限。 这则由路透社24日援引消息人士曝出的消息,赤裸裸暴露了西方在稀土供应问题上的焦虑——得不到稳定的中国稀土,他们是真急眼了。 西方的算盘打得响亮,以为靠关税施压和价格干预就能刺激本土生产,破解眼下的稀土荒。可现实早就给他们泼了冷水,中国明明已经同意为欧洲企业快速发放稀土出口许可证。 欧洲企业却依旧逃不过亏损停工的命运,所谓的“稀土荒”根本没有缓解。这难道还不足以说明问题吗?他们的困境,真的是中国出口审批造成的?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西方似乎陷入了“有矿就行”的认知误区,总觉得稀土问题只出在开采环节。可国际能源署的数据狠狠打了他们的脸:中国掌控着全球高达92%的稀土加工能力。 这组数字背后,是从开采、分离到精炼的全链条技术壁垒,绝非简单找个矿源就能突破。中国稀土储量占全球33.8%,且轻、中重稀土配比均衡,赣南离子型矿更是垄断全球90%以上中重稀土供应,资源禀赋本就占据战略优势。 更关键的是技术层面,徐光宪院士发明的串级萃取法,把稀土分离成本压到12美元/公斤,仅为美国的四分之一,纯度却能达到99.9999%。包头稀土研究院的铼酸铵提纯技术,纯度比美国高0.001%,这看似微小的差距,直接决定了歼-20隐身涂层等高端应用的性能上限。 就算西方国家费劲找到矿源,开采出的稀土原矿也只是“初级品”。没有成熟的加工技术,这些原矿就是一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废料。美国MP Materials公司2025年才算实现重稀土分离,可工艺不仅成本高,还深陷环保争议。 反观中国,成都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的“浮团聚磁选”技术,能把稀土回收率从20%提升到55%以上;山东联萃的离心萃取设备,让氧化钕纯度达到99.5%,酸耗还降低87%。 这种技术代差,可不是短期砸钱就能弥补的。有数据显示,美国要追上中国稀土行业的水平,至少需要数十年时间,西方此刻想靠关税倒逼本土生产,无异于痴人说梦。 稀土的战略价值早已渗透到现代工业的方方面面,被誉为“工业维生素”和“新材料之母”。新能源汽车电机里的钕铁硼永磁体、风力发电机的核心部件、F35战机上400公斤的稀土材料,甚至5G通信的光纤信号放大器,都离不开稀土元素。 中国在这些下游高附加值领域同样占据优势,中科三环的N52磁体磁能积比美国N50高6%,能让特斯拉电机体积缩小12%;有研新材的稀土靶材,在中芯国际等芯片厂商的市占率超85%。 2024年中国永磁材料全球市场份额突破40%,高端产品占比更是跃升至30%以上,这样的产业链深度,西方如何替代? 更有意思的是,西方加征关税的威胁,很可能最终伤到自己。 这种施压手段只会倒逼中国加快向产业链下游高附加值产品转移,进一步细化出口管制措施。2025年4月中国已对7类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8月又将进口矿纳入统一管理,政策调控的力度持续加码。 看看锗元素的例子就知道,中国收紧出口管制后,欧美市场直接陷入“绝望”的供应危机,价格暴涨三四倍,过去轻松采购100公斤的订单,如今能拿到10公斤都算幸运。稀土的产业链壁垒比锗更高,西方真要逼中国出手反制,那些依赖中国稀土的欧洲企业恐怕真得“摆烂”了。 中国的稀土优势,从来不是单一资源或技术的偶然结果,而是资源、技术、政策与产业协同的必然。赣州通过“废料收集-智能分选-湿法冶金”全链条创新,将钕铁硼废料回收率提升至95%,成本比海外低30%-50%。 吉安鑫泰科技从工业废料中回收稀土氧化物,每年相当于少开采4.8万吨原矿,还能降低10%成本。这种循环模式让中国稀土资源总回收率超90%,远超美国的60%。 加上膜分离技术让废水回用率达95%,放射性废渣产出减少52%,中国早已摆脱“高污染换发展”的旧模式,在绿色生产领域同样领先。西方与其在关税威胁上做无用功,不如正视自身的短板。 稀土博弈从来不是“谁卡谁脖子”的零和游戏,而是产业链实力的真实较量。中国控制92%的加工能力,主导17项ISO稀土国际标准,在永磁材料、催化材料领域专利占比分别达82%和71%,这些硬实力不是靠设置价格下限就能抵消的。 眼下全球稀土需求正快速增长,新能源汽车、风电、人形机器人等领域的发展,预计未来十年将带动磁性稀土元素需求增长三倍。西方若真为供应链安全着想,更该放下对抗思维,以合作替代施压。 毕竟,在成熟的产业链壁垒面前,关税大棒终究是“雷声大,雨点小”,最终只会让自己在技术追赶的路上越走越远。
拿不到中国稀土,G7反其道而行,准备联手对华下达稀土“限价令”G7最近搞了个
【2评论】【2点赞】
用户10xxx80
越是疯狂越是说明打痛西方无赖了,必须加大力度控制稀土出口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