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淘汰航天飞机的原因,其实就四个字:玩不起了。 当年 NASA 搞航天飞机的时候,那算盘打得比谁都精 —— 寻思着造一种能反复用的太空 “班车”,发射完修修零件就能再上天,原本估算每次发射成本也就几千万美元,比一次性火箭便宜到姥姥家。 结果这如意算盘刚拨了没几下,就被现实狠狠抽了耳光,航天飞机直接成了人类航天史上最烧钱的 “吞金兽”。 问题先出在 “可重复使用” 这个核心卖点上。 NASA 原以为航天飞机像民航客机似的,落地加油检修就能再飞,可太空环境比想象中恶劣百倍。 就说那机身贴的两万多块隔热瓦,看着不起眼,却是保命的关键 —— 返回大气层时要扛住上千度的高温。 但这瓦片娇贵得不行,每次返回后都得逐个检查、更换,光这一项就得耗费几万人天的工时,成本直接飙上天。更坑的是,这瓦片还特容易出问题,2003 年哥伦比亚号就是因为起飞时掉了块泡沫塑料砸坏了隔热瓦,返航时直接解体,7 名航天员全部牺牲。 再算笔总账,航天飞机项目从研制到退役花了近 2000 亿美元,总共造了 5 架,原计划每架能飞 100 多次,结果加起来才飞了 135 次,平均每次发射成本高达 15 亿美元,是当初预期的几十倍。 而且这玩意儿构造太复杂,光零部件就有 250 万个,任何一个小瑕疵都可能引发大事故。 1986 年挑战者号就是因为低温下一个 O 形橡胶圈失效,刚起飞 73 秒就爆炸了,同样夺走 7 条人命。 两次致命事故不仅让 NASA 赔上了人命和声誉,每次停飞整顿、改进设计都得再砸几十亿,简直是无底洞。 更要命的是,航天飞机还 “不实用”。设计时想兼顾载人、载货、修卫星等多种任务,结果样样都不精通。比如运货吧,它的货舱虽然大,但为了迁就载人,载重能力还不如专用货运火箭; 载人呢,又没有逃生系统,一旦出事就是灭顶之灾,不像现在的载人飞船,危急时刻能靠逃逸塔保命。 到了 21 世纪初,美国财政越来越吃紧,NASA 每年的预算就那么点,全砸给航天飞机,其他太空探索项目都得靠边站。 等到 2011 年亚特兰蒂斯号最后一次着陆,NASA 终于想明白了:这玩意儿既不安全又烧钱,还耽误事,再撑下去真要把家底掏空了。 与其抱着这个 “昂贵的错误” 不放,不如砍掉项目,把钱省下来支持商业航天和新的载人飞船。 说白了,不是航天飞机不够先进,而是美国实在扛不住这天文数字的成本,只能认栽淘汰 —— 毕竟太空探索再重要,也得先看看钱包鼓不鼓啊。你们说,这算不算典型的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美国淘汰航天飞机的原因,其实就四个字:玩不起了。 当年NASA搞航天飞机的
探修説
2025-09-25 10:29:19
0
阅读: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