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没参战,但没袖手旁观。乌克兰粮食能卖出去,靠的是中国买家掏钱。俄罗斯没得手的

大千世界很好 2025-09-25 01:35:15

中国没参战,但没袖手旁观。乌克兰粮食能卖出去,靠的是中国买家掏钱。俄罗斯没得手的领土,中国一句“不承认”就撑住了底线。 这话听着挺像那么回事,甚至带点“仗义出手”的爽感,但真往深了扒,就会发现把复杂的国际事儿给拧巴了——既简化了中国的立场,也矮化了事情的本质。 先说说乌克兰粮食那事儿,咱中国确实买了不少,但这不是“掏钱帮忙”,是实打实的正常贸易。你想啊,中国十几亿人要吃饭,本身就是全球最大的粮食进口国之一,而乌克兰是出了名的“欧洲粮仓”,小麦、玉米品质好,价格也符合市场规律,买卖双方你情我愿,是生意,不是“接济”。 要是按“靠中国买家掏钱”这说法,那咱们从巴西买大豆、从美国买棉花,难不成都成了“帮对方卖货”?这显然说不通,把正常的贸易关系硬往“人情账”上靠,反而模糊了中国一贯坚持的“不干涉内政、基于市场的合作”原则。 再看所谓“一句‘不承认’撑住底线”,这话更有点轻巧了。中国不承认任何违反国际法的领土变更,不是针对俄罗斯,也不是专门给乌克兰“撑场子”,而是从始至终的立场——从联合国宪章里“尊重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那一条来的。 不管是以前的科索沃问题,还是现在的俄乌冲突,只要涉及到用武力改变边界,中国的态度从来没变过。这不是“一句话”的事儿,是几十年外交里钉死的原则,是基于对国际秩序的维护,要是把它说成“帮某一方撑底线”,反而把严肃的外交立场,变成了轻飘飘的“站队表态”,这既不符合事实,也没看懂中国“中立不是骑墙,是守规矩”的核心逻辑。 还有开头那句“没参战但没袖手旁观”,其实中国的“不袖手旁观”,远不止“买粮”和“说句话”。 这两年,中国往乌克兰送了好几批人道主义援助,有食品、药品,还有过冬的棉被;更重要的是,一直没停过劝和促谈——从去年提出的《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到今年不停跟俄乌双方、跟欧洲国家沟通,都是在试着把打起来的双方往谈判桌前拉。 这才是“不袖手旁观”的真正样子:不递刀子,不拱火,而是实实在在做“劝和的人”,做“帮老百姓过日子的事”,不是像原话说的那样,把立场简化成一买一拒。 国际上的事儿从来不是“谁帮谁”的简单剧本,中国在俄乌冲突里的角色,是“守规矩的中立者”,是“做实事的劝和者”,既不选边站,也不敷衍了事。把这些复杂的行动和立场,拆成“掏钱买粮”“一句话撑底线”,反而把真实的情况说窄了、说偏了。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0
大千世界很好

大千世界很好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