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以色列彻底杀疯,警告法国只要敢承认巴勒斯坦建国就侵占法国领土。 以色列与欧洲关系突然紧张,内塔尼亚胡政府针对法国承认巴勒斯坦建国的表态发出强烈警告,这场外交风暴背后是以色列日益加深的国际孤立和中东地缘政治格局的深刻变革。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面对镜头说道:“那些承认巴勒斯坦国权的国家是在给予恐怖主义奖励。”这番讲话,直接回应了法国率先推动欧洲国家承认巴勒斯坦建国的外交动向。 不到48小时后,以色列极右翼财政部长比撒列尔·斯莫特里赫更是放出狠话:“如果法国坚持这条道路,我们将不得不重新考虑我们之间的所有关系,包括历史遗留问题的重新审视。”这番被解读为隐含领土威胁的表态,立即在国际社会掀起轩然大波。 欧洲对以色列的态度转变并非突然,2024年以来,挪威、西班牙、爱尔兰等国已经相继承认巴勒斯坦国家地位。2025年9月初,法国总统马克龙在欧盟内部会议上明确表示:“建立巴勒斯坦国是以色列获得长期安全的唯一保障。”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联合国193个成员国中已有143个承认巴勒斯坦国,占比超过74%。欧洲国家近期的转向,实际上是在跟上国际社会的大趋势。 欧洲议会在2025年7月通过决议,呼吁欧盟成员国“在时机成熟时”承认巴勒斯坦国。这份决议获得了多数中左翼和左翼政党的支持,甚至连部分中右翼议员也投了赞成票。 2025年9月中旬,联合国大会以125国赞成、25国反对的压倒性多数通过决议,要求以色列立即停止在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就连传统盟友美国也投了弃权票,这让以色列感到被“背叛”。 同时,国际刑事法院和国际法院都在审理针对以色列的案件,2025年8月,国际刑事法院首席检察官卡里姆·汗宣布寻求对以色列高级官员发出逮捕令,指控包括在内。 经济上的压力也在增大。2025年第二季度,以色列对欧盟出口同比下降18%,高科技领域的外国直接投资减少35%。欧洲多家主权基金宣布从以色列公司撤资,理由是“违反国际人权标准”。 以色列对法国的特别“关照”有其历史根源。法国曾是以色列最亲密的盟友之一,在以色列建国初期提供了关键军事和技术支持。 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期间,法国甚至与以色列秘密合作,联合对埃及采取军事行动。两国情报机构长期保持密切合作,共享反恐情报。 但1967年六日战争后,戴高乐领导下的法国转变政策,开始偏向阿拉伯世界。这一转变被以色列视为“背叛”,成为两国关系中的历史心结,如今,法国再次站在推动承认巴勒斯坦国的前沿,触动了以色列敏感的历史神经。 以色列威胁“侵占法国领土”的说法,从军事角度看几乎不可能实施。两国相距超过3000公里,中间隔着多个国家和大片海域。以色列海军虽然精良,但主要侧重沿海防御,缺乏远洋投送能力。 真正值得关注的是这句话的象征意义,它反映了以色列政府内部的不满情绪已经达到顶点,甚至不惜使用极端 rhetoric(修辞)来表达立场。 更具实际意义的是,以色列可能采取以下反制措施:减少与法国的情报共享;加强对法国在中东利益的制约;推动国内立法允许对承认巴勒斯坦国的国家实施经济制裁。 在这场风波中,美国的角色尤为值得关注。拜登政府虽然公开支持“两国方案”,但并未积极推动其他国家承认巴勒斯坦国。 2025年9月的美以关系处于微妙状态。一方面,美国继续向以色列提供军事援助,2025财年援助额度达到38亿美元;另一方面,美国在联合国等国际场合与以色列保持距离,多次投下弃权票。 分析人士认为,美国正处于大选前夕,中东政策不愿过于强硬。但2025年1月新政府上任后,无论谁当选,都可能调整对以政策。 短期内,以色列与欧洲的关系将继续紧张,但全面对抗的可能性不大,欧洲国家可能会放缓承认巴勒斯坦国的实际步骤,给外交斡旋留出空间。 以色列预计将在2025年11月举行大选,内塔尼亚胡为巩固右翼基本盘,可能继续强硬表态,但新政府组建后,政策有可能出现调整。 长远来看,巴勒斯坦建国问题无法永远回避,国际社会正在形成共识:只有通过两国方案才能实现中东持久和平。以色列越是抗拒这一趋势,可能面临越大的国际压力。 历史告诉我们,外交威胁很少能真正改变国际共识。以色列的激烈反应更像是一个逐渐被孤立者的最后呐喊,而非实际政策转变的信号。 当欧洲传统盟友纷纷转向,当全球南方国家几乎一致反对,当连美国都开始保持距离,以色列或许真需要重新思考自己的国际定位和长远战略。毕竟,在这个相互连接的世界里,没有哪个国家能永远独行其是。
快讯!快讯! 以色列彻底杀疯,警告法国只要敢承认巴勒斯坦建国就侵占法国领土。
红楼背疏影
2025-09-23 18:08:4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