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美国又宣布了 9月19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突然贴出判

红楼背疏影 2025-09-23 18:08:43

最新消息! 美国又宣布了 9月19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突然贴出判决书,宣布被指控侵权的高强度铝/铝合金涂层钢及相关汽车零部件“未侵权”,历时数月的调查即刻终止。这场看似普通的知识产权纠纷,实则暗藏美国军工供应链的战略抉择。 ITC的判决书看似聚焦民用领域,但涉案的高强度铝/铝合金涂层钢(Al/Al-Zn Coated Steel)实为军用车辆的关键材料。 根据美国国防部2024年《关键材料清单》,这类复合材料因兼具轻量化、抗腐蚀和防弹性能,被广泛应用于悍马替代车型JLTV、战术卡车底盘及舰船装甲模块。 值得玩味的是,原告美国钢铁公司(U.S. Steel)在诉状中刻意淡化军工背景,反而强调“进口产品冲击本土汽车业”——这种表述显然是为规避舆论对“军工保护主义”的指责。 但根据美国陆军装备司令部(AMC)2025年1月的报告,其铝涂层钢采购量中已有37%来自日韩企业,本土供应商产能不足正是核心痛点。 此次判决与40年前的美日钢铁贸易战形成鲜明对比。1982年,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对日本特种钢征收45%关税,迫使川崎制铁等企业赴美建厂,但本次ITC却选择了“放行”,背后逻辑已然改变。 首先,军工供应链全球化不可逆。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2024年8月指出,F-35战机零部件来自16国、弗吉尼亚级核潜艇用日本碳纤维已是常态。若在基础材料层面强行脱钩,将导致B-21轰炸机等项目成本激增30%以上。 其次,地缘政治需要盟友协同。此次被诉的日韩企业(新日铁、浦项制铁)正是美国“印太供应链联盟”核心成员。 若此时制裁,将动摇美日韩《戴维营协议》中的军工合作框架——韩国已承诺为美军太平洋舰队提供舰用钢材,日本则参与着AGM-158导弹弹体制造。 部分美媒抨击此判决“损害本土制造业”,但数据揭示另一种真相:美国钢铁公司2024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其高利润产品已转向电弧炉生产的军工特种钢(如Hyperscale装甲钢),传统铝涂层钢产能仅维持35%。 同时,国防部正通过“国防生产法案”补贴企业将产能转向更尖端的材料领域,例如:3D打印钛合金构件(通用电气与普惠公司获1.2亿美元资助)、碳化硅防弹陶瓷(科陶公司扩建亚利桑那州工厂) 换言之,美国主动放弃中低端材料市场的竞争,集中资源攻克下一代技术——这与其在芯片领域的“高端锁死”策略如出一辙。 铝/铝合金涂层钢的判决背后,还有俄乌战争的直接影响。2024年基辅战役期间,乌克兰改装日韩钢材的民用卡车作为“移动炮兵平台”,其抗弹性能远超预期。 美国陆军采购主管Doug Bush在同年5月承认:“商用级防护材料已满足非一线作战需求,可大幅降低后勤成本。” 更关键的是,俄军使用朝鲜炮弹导致装甲车辆锈蚀报废的案例,让美军意识到:材料防腐性能直接决定装备出勤率。 日韩企业的铝涂层技术(如新日铁的SUPER DYMA涂层)可使钢材耐盐蚀时间达5000小时以上,远超美国标准(ASTM A123的3000小时)。 ITC的“放行”决非单纯的经济决策,美国海军学院(USNWC)2025年《印太后勤评估报告》明确指出: “在台海或南海爆发高强度冲突时,美军需依赖日韩基地进行装备快速维修,而当地供应链必须能及时提供合格材料。” 若此时对日韩钢材征税,将推高驻日美军佐世保基地、釜山港维修中心的运营成本,甚至延误战机。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军工产能预备。现代军舰建造周期长达5-7年,但冲突爆发时损伤装备需在数月内修复。 五角大楼已启动“分布式维修网络”计划,在关岛、日本、菲律宾部署3D打印和材料加工中心——而这些中心正需要稳定且廉价的日韩钢材作为基础原料。 ITC的判决看似是一次法律技术性操作,实则暴露了美国军工综合体的根本逻辑:在高端技术垄断的前提下,主动让渡中低端产能给盟友,以换取战略协同和成本控制。这种“抓大放小”的策略,既保障了尖端武器的绝对优势,又通过全球化供应链维持了作战效能。 信息来源:美国ITC发布对高强度铝或铝合金涂层钢,以及含有这些材料的汽车产品和汽车的337部分终裁 2025-09-19 10:40·界面快讯

0 阅读:0
红楼背疏影

红楼背疏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