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在山村执教22年的优秀教师,在亲吻自己的妻子后,骑着摩托车离开了家,直到警察从他的遗物中,发现一张带血的账单,顿时肃然起敬! 2012年8月27日,陕西蓝田县辋川镇的一处山路上,一场突如其来的交通事故夺走了李小棚的生命。 事故现场,人们发现了一张被鲜血浸染的采购清单,上面密密麻麻地罗列着铅笔、橡皮、课本等学习用品。 这张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纸片,乍看只是一个未完成的差事,却是李小棚二十二年教育生涯的最后注脚,也是他整个人生的浓缩写照。 这张清单是一本无法平衡的经济账簿,清单上每一项看似简单的物品,背后都隐藏着一个令人心酸的财务悖论。 这些文具和教材的最终去向,是李小棚自己创办的一所完全免费的幼儿园,这所位于陕西蓝田县偏远山区的学校,服务着周边13个自然村的孩子们,从课本到文具,从日常餐食到冬季取暖的煤炭,全部由李小棚一人承担。 然而,这位慷慨的供给者,自己却是一个生活在贫困线下的代课教师,在他教书生涯的最低谷,月薪曾只有区区6.3元,即使到了后来,他的收入也始终徘徊在贫困线边缘。 更雪上加霜的是,他还需要照顾一位精神失常的妻子,承担着沉重的家庭负担,走进李小棚的家,几乎看不到任何值钱的物品,一张床,和一个简陋的灶台,就是他全部的家当。 这巨大的收支缺口,李小棚选择用自己的生命去填补,每到周末和假期,当其他老师在休息时,他就奔赴西安的建筑工地,干起了搬运水泥、砌墙、抬钢筋这样的高强度体力劳动。 他的双手常年龟裂流血,指甲被重物砸得变形,但他从不叫苦,在工地上挣来的每一分钱,几乎全部用于学校的运转。 因此,那张清单上的每一支铅笔、每一本书,真正的价格不是几元钱的人民币,而是李小棚付出的健康、时间和本该属于自己的生活。 1989年,正当李小棚准备参加高考时,父亲意外受伤,家庭陷入困境,为了照顾家人,他忍痛放弃了改变命运的机会,这个决定,成为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在辋川镇这样的偏远山区,教育资源极度匮乏,在李小棚创办学校之前,当地根本没有幼儿园,许多孩子直到9岁甚至10岁才第一次走进小学一年级的教室。 1990年,李小棚利用三间废弃的仓库,创办了六郎关小学,开始了他的教育事业,十八年后的2008年,他又租下一栋两层的民房,成立了蓝桥幼儿园。 他的目标朴素而坚定:让山里的孩子能够和城里的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那张被血染红的采购清单,正是他为实现这个梦想迈出的最后一步。 李小棚的善举很快被媒体报道,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手,为他捐款超过四万元,这笔钱足以让他和妻子的生活彻底改善,甚至可以用来治疗妻子的精神疾病。 然而,李小棚再次做出了令人意外的选择:他将全部善款投入到了幼儿园的建设中,他把社会给予他的善意,以加倍的方式回馈给了那些最需要帮助的山区孩子。 在生命的最后一天,李小棚像往常一样亲吻了妻子,然后骑上他那辆破旧的摩托车,前往县城采购学校所需的物资。 他将对家人的爱,无缝地延伸到了整个社区的孩子们身上,那张被鲜血浸染的清单,成为他履行这份无声契约的最后见证。 清单上的每一项物品都未能送达目的地,但李小棚的精神却穿越了生命的界限,他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手,继续支持他未完成的事业。 他曾经的学生,有的成为了教师,回到山区继续他的教育理想;有的成为了成功人士,定期回来资助学校的发展。 后来,他倾注了毕生心血的学校被正式更名为"小棚学校",这是世界对他无私奉献的最高敬意。 每年的8月27日,学校都会举行特别的纪念活动,师生们会重温李小棚的故事,传承他的精神。 李小棚用他短暂而充实的一生,诠释了教育的真谛和人生的意义,他的清单上记录的不只是物品,更是一个平凡人对社会的承诺,对下一代的责任,对理想的坚守。 这份承诺,虽然因为一场意外而中断,却在无数人的心中生根发芽,继续开花结果。
1988年,武汉女教师在医院生下一个小男孩。谁知,丈夫突然在她耳边说:“老婆,把
【1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