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城市民富的分化,又有了新变化。 根据统计数据,2025年上半年,安徽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961元,其中合肥上半年人均突破3万,成为全省首个“3万级”城市,与马鞍山(2.86万级)、芜湖(2.6万级)拉开差距。 合肥人均为何这么高?其他城市还能追上吗? 合肥人均迈进3万,意味着什么? 环顾省内,人均超过2万的城市只有5个(合肥、马鞍山、芜湖、宣城、铜陵),这一数字,放在皖南、皖中地区,能看出城市间民富的分层;放到皖北地区,大部分城市还在“1万多”的区间,对比更显差距。 放眼全省,人均在1.5万-2万的城市有不少,像淮南、黄山、池州、蚌埠、滁州等,未来几年有望有人突破2万门槛。 这意味着,“2万级”民富城市,已不再稀缺,“3万级”的含金量则更为突出。 毕竟,同为高收入梯队,但内部梯度相当明显: 3万的合肥,2.8万的马鞍山,2.6万的芜湖,2万的宣城、铜陵,1.5万-2万还有6座城市,“万级”区间更有10多座城市。 当合肥坐稳3万级,马鞍山冲刺“近3万”,安徽民富10强城市也将集体站上“1.5万级”,这是新的民富竞争起点。 合肥人均,何以与马鞍山拉开差距? 过去几年,合肥的人均虽然一直领先,但对马鞍山的领先优势并没有那么夸张。 这从收入增速里就可见一斑,合肥增速5.8%,马鞍山增速6.1%,芜湖更是达到6.5%,滁州却只有5.0%。 人均差距的拉大,主要在产业和城市定位上,合肥靠科创产业、省会资源,马鞍山靠工业和农村富裕,滁州则在部分产业转型上稍慢。 一方面,合肥是省会,有科创、金融等高薪产业集群,为高收入群体提供了土壤,像科创企业员工、金融从业者,收入水平本就偏高。 另一方面,马鞍山工业底子厚,农村致富做得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全省第一,这让整体人均能紧紧跟着合肥。 当然,合肥的高收入,不是凭空涨出来的,而是产业、城市定位共同作用的结果。 芜湖、马鞍山,还能追上合肥吗? 高峰期时,芜湖人均接近合肥的86%、马鞍山接近合肥的95%,滁州则是一路追赶,从人均只有合肥的60%左右,慢慢提升。 短期来看,芜湖、马鞍山人均恐怕很难追上合肥,哪怕与合肥之间,马鞍山还差1651元,芜湖差4284元,这中间的差距,也得靠产业持续升级来补。 差距之所以拉大,既有产业类型、城市定位的悬殊,也有收入结构、增长动力的差异。 同为皖南城市,合肥是省会+科创中心,马鞍山是工业强市+农村富裕典范,芜湖是产业均衡发展城市,滁州则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代表。 根据安徽发展规划,合肥是全省科创、金融中心,马鞍山是工业和农村振兴重点城市,芜湖是综合性产业强市,滁州是对接长三角的前沿城市。 这些定位远高于皖北城市,也是芜湖、马鞍山能位列高收入梯队的关键,但与合肥仍有明显差距。 简单来说,合肥民富地位相对超然,一个科创产业中心,一个全省资源枢纽,几乎所有高收入产业、政策红利都率先享受到。 反观其他城市,早年的“政策倾斜”优势已不那么突出,更多要靠自身产业升级,在民富竞争中拼出一番天地。 城市民富,终究是产业的较量。 合肥早就开始往“高精尖”产业走,科创企业、金融机构、总部经济集聚,为高收入群体带来独一无二的优势。 最多的科创企业,最强的科研资源,让合肥在“高端产业造富”时代无往而不利,在“新兴产业带动收入”时更是抢得先机。 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合肥虽然不是传统金融中心,但科创产业带来的高收入群体,数量和质量都很可观,光看人均可支配收入,就足以让普通市民羡慕,马鞍山靠工业和农村、芜湖靠产业均衡,也能让市民口袋鼓起来,滁州、阜阳这些城市,更多靠劳动密集型产业,收入提升就慢一些。 合肥、马鞍山是工业大市和民富强市,但合肥强在高端产业造富,马鞍山强在工业+农村共同富裕。 合肥,以科创、金融、高端制造等为支柱, 合肥、马鞍山是工业大市和民富强市,但合肥强在高端产业造富,马鞍山强在工业+农村共同富裕。 合肥,以科创、金融、高端制造等为支柱,也是全省资源倾斜的中心,更不用提科创产业带来的高收入群体优势。 马鞍山,则是少有的工业+农村共同富裕的城市,工业支撑市民收入,农村致富拉高整体,在民富上的独特优势明显。 虽然总量上马鞍山还在追合肥,但在“共同富裕”的细分领域,马鞍山已与合肥齐头并进乃至形成自身特色。 当前,滁州在产业转型上,也在出口、市场主体、企业培育上发力。 芜湖更综合,马鞍山更“民富均衡”,滁州更“后发追赶”。滁州拿下了一系列“承接产业”的机会,城市功能更为综合,二、三产业相对均衡,但新兴产业的“造富能力”还在培育中。 滁州以家电、电子等为传统支柱,新能源、智能制造、新材料正在发力中。 这些产业将决定未来民富的胜负,也是芜湖、马鞍山、滁州不能错过的机遇。
安徽城市民富的分化,又有了新变化。 根据统计数据,2025年上半年,安徽全体居
可持续商业
2025-09-22 18:43:22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