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正恩暗示朝鲜不是乌克兰,第一次表态愿意见特朗普:回忆很美好。9月22日,朝鲜中

薇薇呀 2025-09-22 10:04:34

金正恩暗示朝鲜不是乌克兰,第一次表态愿意见特朗普:回忆很美好。9月22日,朝鲜中央通讯社报道,金正恩在前一日开幕的朝鲜第14届最高人民大会第13次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公开提到了特朗普,并且给美国和朝鲜对话重启设置了一个条件。 他表示:“如果美国放弃对无核化的妄想,承认现实,并寻求与我们真正和平共处,我们就没有理由不和对方见面。他强调,美国别想用解除制裁来换取朝鲜弃核。同时,金正恩暗示不会成为乌克兰。” 这番表态既非简单的怀旧抒情,亦非孤立的外交辞令,而是嵌于当前全球地缘政治裂变中的一次精密算计。 其背后折射出朝鲜对自身安全诉求的坚持、对国际格局演变的敏锐观察,以及一种试图重新定义博弈规则的战略意图。 金正恩称与特朗普的会面“很美好”,这一表述绝非单纯的情感宣泄。 2018-2019年的“特金会”虽是朝鲜外交的高光时刻,但最终因无核化分歧无果而终。 此时重提旧事,实为一种高语境的政治语言:一方面,暗示朝鲜仍保留通过高层直接对话解决争端的可能性,避免彻底关闭外交渠道; 另一方面,通过强调“美好”与现实的落差,隐晦批评美国现任政府对朝政策的僵化,试图唤醒特朗普时代“非传统外交”带来的弹性空间。 更深远的是,金正恩借此将朝美关系锚定在“领导人直接驱动”的模式上。 这种模式弱化了官僚体系的琐碎谈判,突出了领袖权威在突破僵局中的作用。 既是向美国传递“只有最高层级对话才有效”的信号,也是巩固国内对其个人外交能力的信任。 金正恩为对话设置的条件:“美国放弃对无核化的妄想,承认现实”。 实则是对过去三十年朝美博弈逻辑的根本性颠覆。 此前几轮谈判中,无核化始终是谈判的前提,而朝鲜此次将其定义为“妄想”,意味着: 1. 彻底否定“以制裁换弃核”的旧范式。朝鲜已将拥核地位视为国家安全不可逆的基石。 2. 要求美国接受“核威慑平衡”的现实。朝鲜暗示自身已成为事实上的核国家,要求美国像对待其他核国家一样,与之探讨“共处”而非“改造”。 3. 将谈判焦点从“弃核”转为“和平机制构建”。 这一条件背后,是朝鲜对国际安全环境的判断:在大国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核武器是其应对潜在威胁的“终极保险”,而俄乌冲突等地缘危机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认知。 金正恩“暗示朝鲜不是乌克兰”的表述,是此次讲话中最具地缘政治份量的信号。其深层含义包括: 安全自主性的宣誓:乌克兰因放弃核武器(1994年《布达佩斯备忘录》)而失去战略威慑能力,最终陷入大国博弈的漩涡。 朝鲜以此反衬自身拥核的“正确性”,强调绝不会重蹈覆辙。 对美国安全承诺的质疑:朝鲜暗示,美国对盟友的保障并不可靠。 乌克兰曾得到多国安全承诺,但仍未能避免冲突。这表明朝鲜只相信自身核威慑而非外部保证。 对大国博弈的警惕:朝鲜试图避免成为中美或美俄对抗的“代理人”或筹码,通过拥核保持战略自主,避免被卷入更大规模的冲突。 这一表态也与近期朝鲜强化与俄罗斯等国的战略互动相呼应。 在联合国制裁体系松动的背景下,朝鲜正试图利用大国矛盾拓展外交空间,减少对单一国家的依赖。 此次讲话发生在俄乌冲突持续、美国大选临近、中美竞争加剧的敏感期,绝非偶然: 1. 美国政治周期的利用:金正恩提及特朗普,意在试探美国政治风向。若特朗普重返白宫,朝鲜或希望重启“领导人外交”;若拜登连任,则借此施压其调整对朝政策。 2. 国际秩序混乱中的机会窗口:当前西方注意力集中于乌克兰和中东,联合国安理会协调机制弱化,朝鲜得以加速武器试验并拓展与俄罗斯等国的合作,提升谈判筹码。 3. 国内稳定的需要:朝鲜在疫情后面临经济压力,通过展示外交主动性,可转移国内视线,巩固政权合法性。 未来的博弈悬念:美国如何“承认现实”? 金正恩的讲话实则抛给美国一个战略悖论: 若美国坚持无核化前提,对话将无法重启,朝鲜可能进一步强化核力量并靠拢反美阵营; 若美国接受“拥核现实”,则意味着颠覆数十年的不扩散政策,可能引发地区军备竞赛。 更大的悬念在于:美国是否愿意与一个核武装的朝鲜共处? 如果能,将以何种方式确保“和平共存”而非被动默许? 这既考验美国的地缘战略包容度,也考验其盟友管理体系的重构能力。 韩国和日本是否会因美国对朝政策的软化而寻求自身核武装? 朝鲜的“乌克兰类比”是否会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 金正恩的“美好回忆”实则为冷峻的战略博弈裹上了一层糖衣。 其核心信息是:朝鲜已永久告别无核化选项,但愿意讨论“如何管理一个核朝鲜”。 这场博弈的结局,或将重新定义东北亚的安全秩序。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开权威信源深度分析,坚持客观立场,旨在促进理性讨论。原创首发内容结合AI辅助完成仅供交流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决策建议。信源、图片均来自网络,若存在争议、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将予以删除。)

0 阅读:48
薇薇呀

薇薇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