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被电视骗了,上过战场老兵经验之谈:遇到爆炸时,千万不能整个身体趴在地上,但凡卧倒的,没有一个站起来的,全没了! 2015 年天津港那场爆炸案,让无数人记住了火光冲天的惨烈。 但同时,也揭示了一个更残酷的现实。 爆炸中直接趴在地上的人,几乎没能再站起来。 而那些采用侧身屈膝抱头姿势的幸存者,大多保住了性命。 这一现实差距,恰好印证了上过战场的老兵们流传多年的经验之谈 。 别被战争片骗了! 长久以来,影视剧中的爆炸场景早已深入大家的脑海。 我们潜意识的会认为,电视剧中,主角听到爆炸声后立马 趴在地上,随着镜头一转拍拍灰尘毫发无伤。 久而久之,“遇爆炸就卧倒” 成了 “求生常识”。 可真实的战场与事故现场,从来就没有 “主角光环”。 那么,为何 “贴地卧倒” 会致命呢? 首先是冲击波。 它的传播速度比声音还快,往往在人听到爆炸声前就已抵达。 本质是瞬间形成的高压气流,能像无形的巨锤般碾压一切。 若整个身体趴在地上,胸腔会直接与地面贴合,冲击波顺着地面传导时,会直接挤压胸腔,轻则让人窒息,重则撕裂肺泡、震碎内脏。 其次是弹片。 多数人以为贴地能躲过飞溅的弹片,实则弹片会呈 360 度散射,垂直落下的弹片反而会精准击中贴地时暴露在外的头部、背部,相当于把自己变成了 “活靶子”。 最后是地面震动。 爆炸产生的震动会通过地面迅速扩散。 全身伏地时,脊柱与颅骨会直接承受震动冲击,极易造成骨折、脑震荡。 即便没当场丧命,也会因失去行动能力,错过后续逃生时机。 2015 年天津港爆炸现场的救援记录,就给这些理论提供了血淋淋的佐证。 当时,距离爆炸点较近的区域,不少人因下意识卧倒,被冲击波震碎内脏、被垂直落下的弹片击中要害,最终没能等到救援。 而那些反应迅速、采用正确姿势的人,比如背对着爆炸方向、侧身屈膝、双手抱头的幸存者,即便被气浪掀翻,也大多只是皮外伤。 其中一位幸存的仓库管理员回忆:爆炸发生时他正搬运货物,听到异响后没敢卧倒,而是蜷缩身体靠在货柜旁,双手护住头部,嘴巴下意识张开。 这样的行为才是正确的,即便被震得耳鸣眼花,也保住了性命。 后来他才知道,这个无意间做出的动作,恰好正是老兵们传授的保命要领。 真正靠谱的爆炸防护姿势,核心在于 “减少接触、护住要害、留足缓冲”,绝非简单的 “贴地卧倒”。 具体来说,正确动作可拆解为四个关键步骤。 一是侧身屈膝,让身体与地面保持 “点接触” 而非 “面接触”。 二是双手抱头,用手臂紧紧护住后脑勺与颈部。 三是嘴巴微张,目的是让体内外气压保持平衡,避免冲击波压迫耳膜导致穿孔,同时减少内脏承受的压力 。 四是调整方向,尽量让身体与爆炸源保持垂直。 除了姿势,“找掩护” 也十分重要。 老兵们常说: “巧借外力,胜过硬抗”。 若爆炸发生时身边有掩体,比如墙根、矮坡、结实的桌子或货柜,第一时间躲到后面才是最优解。 掩体能挡住大部分弹片与冲击波,相当于给身体加了一层 “防护盾”。 若没有现成掩体,就赶紧往低洼处跑。 比如坑洼、沟渠,这些地方能降低身体暴露面积,减少被弹片击中的概率。 但要注意,绝不能躲在易燃易爆的物品旁,也不能选择不稳固的临时建筑,否则只会陷入 “刚躲过爆炸,又遭二次伤害” 的困境。 当然,所有防护姿势都有适用范围,老兵们从不主张 “死记硬背”,而是强调 “因地制宜”。 若是爆炸距离较远,弹片是主要威胁,此时短暂卧倒能减少身体暴露面积,降低被弹片击中的风险。 但若是爆炸就在眼前,冲击波与震动的危害远大于弹片,就别傻乎乎趴在地上,赶紧按照 “侧身屈膝抱头” 的要领保护自己,同时寻找掩护。 说到底,姿势只是 “应急手段”,真正能保命的还是 “远离危险”。 老话说: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 对于普通人而言,遇到可能存在爆炸风险的场景。 比如化工厂泄漏、油罐车侧翻、烟花爆竹堆放点异常等,第一反应应该是 “拔腿就跑”,而非琢磨 “用什么姿势防护”。 毕竟,再标准的姿势,也抵不过近距离爆炸的威力。 再丰富的经验,也不如 “不靠近危险” 来得稳妥。 每次爆炸事故后的惨痛教训,都在提醒我们。 影视剧中的场景是艺术加工,真实的生死较量容不得半点侥幸。 老兵们用鲜血总结的经验,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穿越战火与事故现场的 “生存指南”。 记住,遇到爆炸,别迷信 “卧倒”,学会 “侧身屈膝抱头找掩护”!更要懂得 “提前远离危险”! 这才是对自己生命最负责的态度 。 毕竟,在生死面前,“正确的选择” 远比 “勇敢的硬抗” 更重要。 主要信源:(界面新闻——爆炸突然来了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央视新闻——危险!一居民楼突发闪爆 爆炸发生时应如何逃生?)
别被电视骗了,上过战场老兵经验之谈:遇到爆炸时,千万不能整个身体趴在地上,但凡卧
炎左吖吖
2025-09-20 09:49:0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