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负责抗洪抢险指挥的董万瑞中将,在抗洪一线见到了自己的儿子董三榕少尉。 董万瑞出生在1941年的山西翼城一个普通农村家庭,那时候日子苦,家里靠种地勉强过活。他从小就帮父母干农活,扛锄头下地,脚踩泥土,一步步走出来。1958年进了太原铁路局的红专技校,学蒸汽机车,毕业后当了火车副司机,开车跑线路,风里来雨里去,练就了吃苦耐劳的劲头。1961年入伍,从战士干起,一路爬到班长、排长、连长,再到营长、团长、师长。1993年升为南京军区副司令员,授中将军衔。他这辈子没靠关系,全凭实干,部队里都知道他作风硬,带兵严,从不搞特殊。 董三榕是董万瑞的长子,从小跟着父亲转军营,耳濡目染军人的样子。长大后参军,从战士起步,没沾父亲一点光。董万瑞特意把他调到条件苦的“红色尖刀连”,让他从基层练起。董三榕一步步升到副班长、班长,到1998年已经是少尉排长。父子俩关系严,董万瑞很少夸儿子,总用高标准督促他进步。董三榕明白这点,从不抱怨,埋头干活,部队里评价他综合素质高。 1998年夏天,长江全流域洪水暴发,嫩江、松花江、长江都超警戒水位,九江段大堤决口,洪水涌进城市,形势危急。董万瑞接到命令,马上乘直升机赶到九江,担任抗洪前线总指挥。那年他57岁,是现场年龄最大、级别最高的军官,但他没躲在后头指挥,坚持跟士兵一起上堤坝。连续五天五夜坐镇一线,指挥三万多官兵堵决口。他检查堤坝情况,爬上装矿石和煤炭的船巡视,不放过任何隐患。72小时没喝热水,没吃热饭,坚持和士兵同吃同住,拒绝开小灶。 董三榕当时在31集团军某部,所在连队也投入九江抗洪。他作为排长,带队巡堤、堵渗漏,连续曝晒,皮肤晒得黝黑,战友叫他“酋长”。董万瑞知道儿子在龙开河段,但没主动去找,怕搞特殊化。直到陪总政治部主任于永波视察基层,才在“红色尖刀连”见到董三榕。董万瑞皮肤脱了三层皮,黑中透红,他对比儿子胳膊,说自己更黑。董三榕低头笑了笑。董万瑞问儿子抗洪知识,董三榕对答如流,表现出色。 抗洪过程中,董万瑞调兵遣将,科学部署,连续三昼夜不回驻地休息。官兵们扛沙袋、堵管涌,中暑了拔针就上。他强调部队过硬,能打仗,夸士兵可爱,没提自己功劳。最终堵住决口,创造“千年一堵”的奇迹。董万瑞吃面条时,对记者说士兵扛袋拼命跑,很多中暑后还冲上去,部队里有无数好人好事。 撤离时,董万瑞下令清晨悄悄走,不扰民。官兵清理营地,一尘不染,把物资留给灾民。群众自发围在路边,建“凯旋门”,挂横幅致敬。孩子们喊长大要当兵,大人含泪送别。董万瑞到车站目送部队,挥手时眼含热泪。摄影师燕平拍下这幕,照片叫《将军的眼泪》,流传全国,成为抗洪标志。 董三榕继承父亲精神,继续军旅生涯。从排长升到连长,他带队注重实效,不挑优秀兵,而是把普通兵带成尖子。董万瑞教他,过硬连队是带出来的,不是挑出来的。董三榕因材施教,训练严,私下和战士交朋友,成了团里有名带兵人。升团长后,多次受嘉奖,但他没升快,找父亲诉苦。董万瑞告诫他,别奔官位,要看担责大小,组织让干啥就干好。 董万瑞定家规:不经商、不从政、不打名号办事。董三榕严格遵守,拒收礼品干股,保持纯洁。父亲教育他不搞特殊,小时候不让坐公车,回家还批评。董三榕庆幸有这样的父亲。董万瑞弟弟去世,想给侄子安排工作,也被拒绝。他一生清风两袖,从不打招呼帮人升职调动。
我闺蜜有个他老公不知道的“秘密基地”,她在单位不远的地方,租了间房子,一个月40
【2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