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3月23日,歼5守护着歼10首飞。 说起歼10的诞生,就绕不开宋文骢这

历史拾遗者 2025-09-20 00:08:17

1998年3月23日,歼5守护着歼10首飞。 说起歼10的诞生,就绕不开宋文骢这个人。他1930年3月26日出生在云南昆明,小时候亲眼见过昆明被轰炸,那种经历让他下定决心投身航空事业。1946年他考进昆明天南中学,1949年参军,后来进了空军工程系学习。1960年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沈阳飞机制造厂,参与东风113号机的研制工作。1964年调到国防部第六研究院第一研究所,担任歼7C飞机的总设计师,领导团队完成多项改进。之后他又主持歼8飞机的设计,提出双发方案,进行风洞试验和计算分析,推动型号不断前进。这些经历让他积累了丰富经验,为后来歼10项目打下基础。 1981年,国防科工委拨出5亿元资金,专门启动10号工程的专项研究,宋文骢领导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的团队从头开始推进。项目针对的是米格23和F16这样的对手,成飞集团在竞争中击败沈飞和洪都,方案最终被空军选中。设计直接从二代机的机械传动跳到数控电传控制,加上发动机方面的难题,整个过程困难重重。从1982年到1989年,8年时间里发动机方案一直没定下来。团队反复论证,优化鸭式布局,避免了国外狮式战斗机那种气动缺陷。雷达和航电系统跟以色列合作,但气动布局完全是自主的,成飞先做了1:1比例模型,空军看中后才批准制造真机。 引进俄罗斯AL-31发动机后,歼10的设计得调整以适应新尺寸,宋文骢指导修改进气道和机身结构,跟苏27形成高低搭配。1994年6月,全部设计图纸完成,团队反复校对蓝图,确保每个组件精度达标。1995年8月,原型机制造启动,工人们焊接框架,安装电传系统。1997年6月2日,歼10建成,刘华清上将主持剪彩。发动机前两次试车因为吸入金属碎片,叶片损坏报废,第三次才成功。这些问题暴露了制造中的小疏漏,但团队及时修正,避免更大风险。 1998年3月23日是关键一天,这天正好是宋文骢的生日,他后来把生日改成这一天,以纪念首飞。成都黄田坝试飞场天气阴,能见度约3000米,云底高度500米。下午2时41分,雷强作为特级飞行员,驾驶歼10原型机起飞。雷强之前飞过歼7系列和多种机型,积累了丰富试飞经验,这次任务对他来说是新挑战。歼10滑行到跑道起点,加速后脱离地面,伴飞的歼5教练机紧随其后,保持距离观察整个过程。飞行持续23分钟,歼10做了加减速和转弯动作,系统运转正常。降落后,团队围拢检查飞机,确认无异常。这次首飞标志着中国第三代战机进入新阶段,拉开航空工业的升级序幕。 雷强是歼10的首席试飞员,他父亲雷雨田是老航校毕业生,这让他从小接触航空。雷强飞行过22个机型,试飞交付部队的战机200多架,还培训过外国飞行员。首飞前他穿上橘红色飞行服,走向飞机,检查仪表和操纵杆。整个飞行中,歼5作为伴飞机记录数据,确保安全。首飞成功后,宋文骢决定继续微调设计,在风洞中测试鸭翼角度,优化电传软件。雷强参与后续高强度试飞,包括过失速机动,团队收集数据,推动改进。 首飞后,歼10制造了6架原型机,用于地面静态实验和火控雷达、电子系统测试。2000年,1004号原型机转场试飞院,验证基本设计,1005号采用国产航电系统,完成多项科目。这些测试暴露了早期问题,比如油液泄漏,但团队通过调整解决。2002年,装备俄制发动机的歼10小批量生产型号首飞,2003年逐步交付空军。部队飞行员开始熟悉操纵,执行训练任务。这批飞机性能比早期原型先进,标志着从研制到装备的过渡。 2003年,歼10小批量装备空军,宋文骢监督改进,推动B型号研制,安装相控阵雷达。B型于2009年曝光,采用DSI进气道和新航电系统,战术性能提升。2003年12月,歼10双座型原型机首飞成功,也就是后来的歼10S,用于训练。2004年4月13日,歼10通过国家设计定型审核,专家组审查报告,确认性能达标。这一步让歼10正式进入批量生产阶段。 歼10进化到C型号,融入矢量推力技术,成为四代半机型。C型于2015年初首飞,批量装备空军,2018年4月16日开始担负战斗值班任务。C型配备红外搜索跟踪系统,外挂能力达到6.5吨,内油3.9吨,远超早期型号。部署在南海岛屿,增强区域威慑。宋文骢继续指导工作,推动自主创新,直到2016年3月22日逝世,享年86岁。他的团队继承精神,持续改进歼10系列,确保其在中低端机型中的核心地位。

0 阅读:23

猜你喜欢

历史拾遗者

历史拾遗者

挖掘被遗忘的历史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