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讲述,父亲拿到一百万,看都没看就递给了秘书:“捐出去。”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22年,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在《开学第一课》上回忆起父亲的一件事,那是1994年,钱学森获得何梁何利基金颁发的100万港币奖金。 他没有看支票,也没有犹豫,就把奖金交给秘书处理,唯一的要求就是捐出去,这一幕让许多人印象深刻,因为在任何时代,这样的选择都不是普通人能够做到的。 钱学森一生对金钱的态度都很明确,他常常自我调侃说自己姓钱却不爱钱,这并不是一句随口说说的话,而是他的人生态度。 从年轻时立志学习航空工程开始,他的目标就已经清晰,那就是用科学技术帮助国家变得强大,对于他来说,财富不是优先考虑的事情。 这次100万港币的捐赠并不是偶然行为,而是他几十年如一日的习惯,早在1957年,他凭借《工程控制论》获得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奖金一万元。 那个年代,一万元是一笔巨额财富,他却选择购买国家公债,等到公债到期连本带息一万一千五百元时,他把钱全部捐给了刚成立的中国科技大学。 1962年,《工程控制论》的稿费,他又捐给了中科院力学所,到了1991年,他把十万元奖金送给了西部的贫困学生。 除了这些大额捐赠,他在与人合著书籍时,总是主动把稿费让给对方,理由很简单,他觉得自己工资比别人高,稿费留给同事更合适。 钱学森对金钱的态度,与他对荣誉和居住条件的看法一脉相承,1986年,美国总统科技顾问专程到中国,想邀请他访美。 对方开出的条件极为优厚,美国科学院和工程院愿意同时授予院士头衔,还打算由副总统亲自颁发国家科学勋章,这样待遇在学术界极为罕见,但钱学森并没有动心。 他清楚这些安排背后不只是对学术成就的认可,而是希望借机把他重新拉回美国,在他看来,这些虚名都比不上为中国航天事业打下基础来得重要。 在生活条件上,他的选择也和大多数人不一样,从1960年起,他一直住在北京西郊航天大院的一处宿舍,那是苏联专家曾经住过的旧楼,外墙和楼道都显得陈旧,但他一住就是49年。 组织上至少四次提出要为他换更好的住房,有的甚至是专门为高级干部建的部长楼,他都没有接受。 2008年,有关方面再次提出要改善他的居住条件,他依然拒绝,理由是和科研人员住在一起,方便随时交流问题。 这些选择并不是一时的清高,而是长期价值观的体现,钱学森从小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家里常常强调“利在天下者必谋之”,他读书时也经常接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 年轻时经历过列强侵略,他更明白国家必须要有自己的科学和国防力量,这些经历让他形成了明确的判断,只要国家需要,个人利益都可以放在一边。 他在美国留学期间,曾经面对过别人的嘲讽,有同学讥笑中国落后,他没有争辩,而是选择在学业上证明自己。 最终,他凭借优异成绩赢得了尊重,这样的经历让他更加坚定,无论身处何地,都要把能力用在国家最需要的地方。 回国之后,他不仅在导弹和航天领域做出贡献,也时常关注未来的发展方向,1992年,他就提出中国的汽车工业不能停留在传统路线,而应直接考虑新能源方向,这种远见体现了他始终关注国家长远利益的思维方式。 在他的一生中,工资条记录的只是基本的生活需要,1950年代,他的工资是每月三百多元,到1990年代增加到一千多元,在当时社会环境下,这样的收入足以维持日常生活。 他从未提出过额外的要求,反而在1963年主动给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写信,请求降低自己的工资,因为他觉得自己多拿的津贴不符合当时国家的经济状况。 钱学森淡泊名利,专注科研,他总是强调航天和导弹事业不是一个人的功劳,而是集体合作的结果。 他不喜欢被称为“中国导弹之父”,每次听到这样的称呼都会纠正,因为他觉得这会掩盖团队的贡献,他一再要求媒体减少对他的宣传,担心过度报道会影响其他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钱永刚在2022年的回忆,把父亲一生的选择凝结成一个细节:拿到100万奖金,看都没看就捐出去,这个动作背后,是几十年来一以贯之的习惯,是对国家的责任感,也是对个人名利的淡然。 他的生命里最重要的东西不是财富,不是头衔,不是舒适的居住环境,而是国家的需要。 今天人们回望他的经历,常常会把这种态度称为风骨,它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一次次具体的选择,是一生坚守的方向。 钱学森留下的不只是导弹和卫星,更是一种价值观:当个人和国家发生冲突时,把国家放在前面,这种精神,是他留给后来人的最珍贵财富。 信源:在他的“引力场”中前行:我的父亲钱学森|父亲节专题——钱永刚
钱学森生于1911年,钱伟长生于1912年,钱三强生于1913年,“三钱”都是中
【1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