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赞比亚从中国买了12架歼6战机,在交易当天,赞比亚竟然赖账,只交付了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9-19 00:43:17

1979年,赞比亚从中国买了12架歼6战机,在交易当天,赞比亚竟然赖账,只交付了一百万美元,世界各国纷纷嘲笑中国是冤大头,而赞比亚接下来的做法让全世界眼红中国。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9年,非洲的赞比亚正处在风雨飘摇的十字路口,这个刚刚独立十几年的内陆国家,经济基础薄弱,铜矿几乎是唯一的“家底”,而在世界的另一端,中国正迅速崛起,制造业的名头渐响,但同样也在摸索对外合作的门路,一个是急需撑腰的“小兄弟”,一个是刚刚有余力“走出去”的“大朋友”,两国的命运被一纸军购合同紧紧连在了一起。   那年,赞比亚决定向中国购买12架歼6战斗机,对他们来说,这笔交易关乎国防安全,更包含了对未来的信心,可现实远比理想要骨感,合同上写的价格,加起来接近一千万美元,对赞比亚来说几乎是天文数字,经济困顿的他们,先拿出100万美元作为定金,余下的钱则想分期慢慢还,这种“先拿货,后还钱”的做法,在国际军火市场上并不罕见,但问题是,赞比亚的“后还钱”拖得有点久。   战机如约运抵,飞行员上天试飞后很满意,空军总算有了底气,可当中国催问尾款时,赞比亚的财政实在拿不出钱,那几年,世界铜价暴跌,赞比亚的外汇收入大幅缩水,家底远没有外人想象的那么厚实,政府左拼右凑,依然无力偿还余款,消息传开,国际舆论一片哗然,西方媒体和对手国家纷纷拿这事当笑话,说中国被“赖账”,赔了夫人又折兵,甚至连一些非洲邻国也觉得中国这回真是吃了大亏。   就在风头最紧的时候,意外发生了,赞比亚国防部大楼突发火灾,存放合同的档案室被烧得一干二净,合同原件不见了,欠账的数额一时间变得模糊不清,这下,外界的看热闹心态更盛了,有人幸灾乐祸,有人冷嘲热讽,觉得中国这回“有理也说不清”,在那个冷战格局下,各国都在算计谁能占便宜,谁会吃亏,然而,事情的发展却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   面对内外压力,赞比亚方面没有选择完全推卸责任,而是反复强调会偿还债务,中国这边,也没有翻脸,更没有公开把矛盾摆上台面,而是采取了另一种处理方式,中国方面拿出了合同副本,继续坚持按照原协议推进,更重要的是,中方没有咄咄逼人地催债,而是派出技术团队赴赞比亚协助战机维护,顺便了解当地真实的经济状况。   技术团队的见闻让人感触颇深,赞比亚的确穷得叮当响,铜价下跌,国库见底,连基本的装备维护都捉襟见肘,与此同时,他们还发现赞比亚拥有丰富的棉花资源,但苦于没有加工能力,棉花出口只能卖原料,赚不到什么钱,中国专家把这些情况带回国后,双方商量出了新办法:通过联合建厂,让赞比亚用棉花资源来偿还部分债务,同时提升本国的加工能力。   纺织厂建成后,赞比亚的棉花不再只能卖到最低价,出口产品的附加值提升了不少,这种“资源抵债+产业合作”的模式,不仅帮他们缓解了债务压力,也让经济开始出现转机,国际社会一开始并不看好这种“以物易物”的模式,但成果摆在眼前,舆论渐渐由讥讽转为关注,那些曾经笑中国“傻”的人,开始意识到这种合作模式其实很有现实意义。   在这段时间里,赞比亚并没有忘记还钱的承诺,经济稍有起色后,他们开始按照约定逐年偿还欠款,中国则以极大的耐心,等待着“兄弟”缓过劲来,随着合作的深入,赞比亚不再只是军购客户,更成了中国在非洲的重要伙伴,不仅后续继续采购中国的运输机和教练机,在基础设施、矿业和教育等领域也有了更多合作,中国帮他们修路建校,投建工厂,提供低息贷款,赞比亚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中国在非洲的影响力也随之提升。   其实,无论是“赖账风波”还是资源抵债,背后都少不了赞比亚总统卡翁达的身影,这个出身教师家庭的非洲领袖,从年轻时就投身反殖民运动,多次被捕都没有改变其独立的决心,1964年,赞比亚独立,卡翁达成为首任总统,他一面推动国有化和社会改革,一面坚持不结盟政策,在冷战夹缝中为自己的国家争取最大利益,和中国的关系,也是他亲自推动的,早在1970年代,他多次访华,促成了坦赞铁路等重大合作项目,军购歼6时,赞比亚国力日薄西山,外债高企,正是卡翁达坚持与中国保持密切联系,才让这笔交易有了后续的和解与深化。   这场始于“赖账”的风波,其实成为中赞友谊的转折点,中国没有选择短视的对抗,而是用灵活和耐心换来了信任,赞比亚也用实际行动回报了这份信任,经济恢复后逐步还清了欠款,还主动扩大了与中国的合作,国际舆论的风向随之改变,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新审视中国在非洲的角色,事实证明,理解和宽容在国际关系中能产生更持久的影响力。   信息来源:南阳政法--合同被烧,赞比亚拒付12架歼6的尾款,中方协调后再获2亿订单2022.8.29    

0 阅读:1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