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和乌克兰打了3年多了,都遵守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不袭击对方的核电站或者核设施,更加不能动用核武器。 这场从2022年2月打到现在的俄乌冲突,转眼就三年多过去了,战场上硝烟没散,各种消息天天刷屏,可有件事挺让人松口气的,那就是两边都没去碰对方的核电站或者核设施,更别提动核武器了。这原则听着简单,实际操作起来可不容易,尤其在战火烧得这么旺的时候。 冲突刚爆发那会儿,俄罗斯部队从多个方向推进,很快就控制了扎波罗热核电站周边。2022年3月,这电站就成了焦点,炮火在附近炸开花,仓库着火,电力线断了好几回,但反应堆本体愣是没挨一发准头炮弹。IAEA的专家组当时就进驻了,监测数据天天发,确认辐射水平稳稳的,没超标。俄罗斯说这是为了安全,乌克兰那边也通过外交渠道强调,任何针对核设施的行动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辐射云一飘,祸害的不止两国,还得牵连欧洲好几国。 这原则不是凭空冒出来的,早年冷战后,国际社会就形成共识,核设施是红线,碰不得。想想1986年切尔诺贝利事故,那辐射扩散得有多快,波兰、瑞典都中招了。现在俄乌打得再狠,也没忘这教训。俄罗斯官方多次表态,核武器是最后手段,只在国家生存受威胁时考虑,常规部队推进时,指挥链条里明确有禁令,避开核区。乌克兰这边,泽连斯基政府也反复对国际社会保证,不会主动升级到核层面。结果呢,三年多来,扎波罗热电站虽说断过外电八次,备用柴油机启动过好几回,但核心系统总算稳住,没出大漏子。IAEA总干事格罗西在2024年4月的声明里直言,电站遭无人机袭击,六号机组外壳有损,但安全没崩盘,这多亏双方火力管制。 当然,说遵守原则,也不是说周边就太平了。2023年夏天,卡霍夫卡大坝炸了,水漫金山,扎波罗热河岸警戒线差点冲垮,电站五个反应堆赶紧冷停堆,技术员忙着切换阀门,确保冷却水循环正常。俄罗斯指责乌克兰无人机越界,乌克兰反咬一口说是俄方炮击,但不管怎么推责任,核设施本身没成靶子。转到2024年,事情更棘手,8月无人机击中电站围栏路,IAEA车辆都挨了炸,碎片飞溅,但专家组还是坚持监测,报告说辐射读数正常。这类事件一波接一波,12月又有无人机打中官方车,伤了人,可核安全支柱——IAEA那七个标准里,大部分还勉强维持着。 为什么两边能咬牙忍着呢?说白了,互毁的代价太高。俄罗斯有上千枚核弹头,乌克兰虽没核武,但有能力通过盟友间接升级。动核设施,等于给全世界埋雷,风一吹,辐射颗粒飘到黑海,渔民生计没了,欧洲农田污染,粮食链子全乱套。2022年1月,五核国联合声明就敲过警钟,核战打不赢也打不得,这话在冲突中像个隐形枷锁,锁住了冲动。俄罗斯战略部队虽提升战备,但没越雷池,普京讲话里总绕着弯说,核选项是威慑,不是真要用。乌克兰也知道,北约援助再多,也不会为核事故买单。 不过,这原则守得住,不等于没隐患。三年多拉锯,能源供应线断断续续,导弹雨砸变电站,火花四溅,黑烟滚滚,可核区缓冲带像铁规矩,巡逻队灯光夜夜扫。2024年5月,联合国决议痛惜俄罗斯夺取电站企图,但也承认双方默契,避免了最坏局面。南乌克兰核电站和里夫内电站也类似,战斗波及周边,可核心没动。俄罗斯非战略核弹头估计1000到2000枚,美国情报说这是50年来最低,但部署时总留余地,没往乌克兰方向推。 从全球看,这事儿有深意。核禁忌不是天生的,是人类踩坑后总结的。广岛长崎后,核扩散条约签了,IAEA建起来,就是防着大国互怼时失控。俄乌冲突像一面镜子,照出大国博弈的底线思维。俄罗斯伤亡据说2025年前四月就16万,推进慢,可核卡没打。乌克兰靠西方援助顶着,哈尔科夫、顿涅茨克打得头破血流,但核威慑线没碰。专家分析,网络行动也掺和进来,西点军校的报告说,网络攻击核指挥链风险高,可两边都没往那走。 现在,冲突还在胶着,9月10日半岛电视台报道,俄罗斯袭击基辅会议大楼,烟雾冲天,白俄罗斯国防部长提“扎帕德-2025”演习,包括核武器模拟,可实战里还是老规矩。IAEA的更新声明,安全形势恶化,但没崩。想想这三年,全球股市抖,能源价飙,民众日子紧巴巴,可核阴影没彻底罩下来,这多亏那点基本原则。说到底,战争再狠,也得留条活路给后人。俄罗斯和乌克兰这对冤家,守住红线,不光救了自己,还给世界提了个醒:核这玩意儿,碰不得。
俄罗斯和乌克兰打了3年多了,都遵守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不袭击对方的核电站或者核设施
历史破局者
2025-09-17 15:45:12
0
阅读: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