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会议上,毛主席由政治局委员上升为政治局常委(即参加中央书记处,当时的书记处地位较高,其成员还有秦邦宪、张闻天、周恩来、项英)。随后,张闻天代替博古(秦邦宪)在党中央负总责。在1937年12月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由于王明(陈绍禹)等人回国,中央书记处又增补王明、陈云、康生为书记。 1934年底,湘江战役,一场惨烈到无法形容的战斗,红军一下子从八万多人锐减到三万多。这仗,到底是怎么打的?问题出在哪? 当时管事的是“三人团”,博古、李德和周恩来。博古是总负责人,李德是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掌握着实际指挥权。可这位洋顾问,只会纸上谈兵,让红军用两条腿和国民党的飞机大炮打阵地战,结果就是处处碰壁,损失惨重。 队伍里的不满和反思,就像高压锅里的蒸汽,快要顶开盖子了。张闻天,当时是政治局常委,算是博古的“搭档”,他开始找王稼祥私下里聊。王稼祥当时是红军总政治部主任,在战斗中负了重伤,人是躺在担架上的,但脑子却异常清醒。 俩人一对,都觉得这么下去不行,红军得散架。张闻天直接说:“军事指挥还得是毛泽东同志啊!”王稼祥立马点头。他俩又找到彭德怀,彭老总更是快人快语,早就对李德那套不满了。这几位重量级人物,算是形成了最初的核心共识:必须请毛泽东出来,纠正错误的军事路线。 你看,任何重大的变革,都不是一个人振臂一呼就成的。它需要一个“气候”,湘江战役的惨败,就是这个气候。它也需要有人在关键时刻敢于站出来“点炮”,张闻天、王稼祥就是这样的人。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这场会,吵得很激烈,但吵得有章法。 张闻天先是做了个“反报告”,系统地把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军事错误全给捋了一遍,矛头直指博古和李德。然后,毛主席做了长篇发言,那叫一个酣畅淋漓,把正确的军事原则和战术思想讲得明明白白,在场的将领们听得连连点头,心里太敞亮了。 接着,就是王稼祥。他虽然身体虚弱,但发言掷地有声,明确支持毛泽东,并且第一个提出要撤销博古和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这句话,分量太重了。毛主席后来多次感慨:“王稼祥是投了关键一票的。” 但是,在这场“风暴”中,真正起到“定海神针”作用的,是周恩来。 周恩来是什么身份?他也是“三人团”成员,从职务上讲,他对失败也负有领导责任。但他没有推诿,而是主动承担责任,做了自我批评。更重要的是,他旗帜鲜明地站到了毛泽东这边,全力推举毛泽东来领导红军。 作为当时党内和军中威望极高的领导人,周恩来的态度,可以说是一锤定音。 最终,会议做了几个关键决定:改组中央领导层,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指定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责。取消“三人团”,由朱德、周恩来负责军事,周恩来是最后下决心的负责人,毛泽东则作为周恩来在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 毛主席进入了常委,也就是当时事实上的最高决策核心,中央书记处。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组织程序上合法合规,让他有了名正言顺的最高决策权。但是,他没有马上当“一把手”。党内总负责人换成了张闻天,这是一个相对温和的过渡。军事上,名义上还是朱老总和周恩来负责,毛主席是“助手”。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主席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这个“领导地位”,更多体现在他的思想和路线被全党接受,他的军事指挥权得到了事实上的恢复和尊重。形式上的职务,是慢慢来的。 遵义会议后,张闻天当了总书记,但他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在军事和战略上不如毛泽东。所以,在实际工作中,特别是军事决策上,他非常尊重毛主席的意见。党中央的很多文件,虽然由张闻天签发,但内容大多出自毛主席的手笔。这就形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局面:张闻天坐镇中枢,毛主席运筹帷幄。 这个领导集体,在长征路上,在和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斗争中,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 1937年底,抗战爆发了。王明从苏联回到了延安,带回了共产国际的“指示”。在12月的政治局会议上,中央书记处增补了王明、陈云、康生为书记。王明这个人,教条主义思想严重,回来就想争夺领导权,提出“一切经过统一战线”,实际上是想放弃党的独立性。 这段时间,毛主席和王明的路线斗争非常激烈。但经过长征和实践检验的中央领导层,已经成熟多了。大家越来越认识到,只有毛主席的思想,才能真正指导中国革命。 到了1943年,局面已经非常明朗。3月2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做了一个历史性的决定:推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主席,并决定中央书记处由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三人组成,毛主席拥有“最后决定权”。 最终,在1945年的中共七大上,选举产生了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组成的中央书记处,史称“五大书记”。这标志着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组织上、思想上、政治上完全成熟,正式形成。
遵义会议上,毛主席由政治局委员上升为政治局常委(即参加中央书记处,当时的书记处地
司马槑谈过去
2025-09-17 14:27:3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