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黑龙江鸡西,男子花了14000块淘了一台快60岁的东方红拖拉机,尽管在草丛里放了20来年,看似废铜烂铁,不料简单收拾一下,启动液都没喷,机器就直接能开了出去,男子忍不住感叹,老东西真抗劲儿,网友:我今年40了,家里有台吊扇比我年龄都大! 这拖拉机刚拉回家那天,院里围了七八个老少爷们儿。王大哥蹲在车头前,拿袖口擦了擦掉漆的“东方红75”字样,念叨着:“我18岁那年开的就是这型号,在生产队犁地,雪下得齐膝深,发动机愣是没趴窝。”李叔摸了摸排气管上的锈斑,突然笑出声:“那年我跟你嫂子搞对象,骑摩托驮她路过公社,她偏要摸这拖拉机,说‘铁壳子比摩托车暖和’。” 男子蹲在驾驶室里鼓捣的时候,媳妇端着搪瓷缸子过来:“歇会儿吧,喝口水。”他摆摆手,手指蹭过方向盘上包浆的皮套,那皮套早没了弹性,却还倔强地裹着木头骨架。“你看这转向机,”他用扳手敲了敲,“我刚才试着转了转,没卡壳。现在新出的农机,说是电子助力,稍微有点泥就报故障码,修一次够我加半箱油钱。” 傍晚收工,男子把拖拉机停在院门口。隔壁张奶奶颤巍巍走过来,伸手摸了摸车灯罩:“这灯,我记得当年修水利那会儿,夜里耕地全靠它照路。有回下暴雨,电线杆倒了,咱村二十多号人举着这灯干到天亮。”她浑浊的眼睛突然亮起来,“那时候谁不说,东方红是铁打的庄稼汉?” 现在的人总爱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可真正的好东西哪会那么容易“过去”?我家楼下修自行车的老陈头,工具箱里还躺着把三十年前的老虎钳,钳口磨得发亮,夹根钢筋跟玩似的。他说现在的钳子,“弹簧软得跟棉花套子,夹两下就打滑”。前儿我买了个智能电饭煲,煮个粥能把人急死,不是溢锅就是夹生,售后说要返厂,修了半个月。我妈翻出压箱底的老铝锅:“你姥姥当年用这锅熬粥,米香能飘半条街,哪用得着这些花里胡哨的?” 男子把拖拉机开上村路那天,后头跟着七八辆电动车。放学的孩子扒着篱笆喊:“叔叔,能让我们开会儿吗?”他笑着摇头,却把车停在晒谷场,打开前盖让大伙儿看:“你们瞧这缸体,没裂纹;这活塞,磨损得均匀。当年造这玩意儿,工人师傅拿手摸都能找出不平的地方,现在全靠机器,精度是高了,可少了点‘人气儿’。” 晚风掀起他的衣角,拖拉机“突突”响着,排气管冒出的白烟里,飘来附近玉米地的清香。有那么一刻,我突然懂了,那些被我们嫌“老土”的旧物件,从来不是落伍的符号。它们是父亲修房子时用的瓦刀,是母亲织毛衣的竹针,是生产队里一起熬的夜,是刻在岁月里的温度。现在的我们总在追新,可有些东西,越旧反而越珍贵。 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万万没想到!”黑龙江鸡西,男子花了14000块淘了一台快60岁的东方红拖拉机,
心田甘露
2025-09-16 15:27:1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