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中国市场后,大量水果烂地里卖不出去,现在开始后悔得罪中国。 近几年,越南的榴莲、火龙果等水果,凭借独特的气候和种植条件,顺利打开中国市场。 中国对这些热带水果需求很大,不少越南果农和企业看准了这个风口,积极扩种和投资,种植面积一年比一年大。 过去,榴莲一车一车地拉到中国,价格很可观,每斤都能卖出好价钱,农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上游下游的企业也趁机赚得盆满钵满。 很多人都觉得,抓住了中国市场就等于抓住了财富,整个行业对未来都充满了信心。 但这种依赖单一外部市场的好光景,并没有持续太久,到了2024年,出口风向迅速变化。 中国方面加强了对农产品的质量管控,检测名目变多,对农残、卫生标准、溯源体系等要求大幅提升。 部分越南榴莲出口批次被查出农残超标、检疫不合格等问题,随后中国紧急暂停了一批越南冷库和果园的出口资质,还要求对越南榴莲实行严格的全批次检测。 一下子,通关流程变得漫长复杂,部分产品滞留在口岸或者运输环节,运输和仓储成本大幅上升,很多水果还没来得及进市场就坏掉了。 榴莲产业受到的冲击尤为明显,越南不少主产区出现了“水果卖不出去”、“烂在地里”的情况。 果农们此前大规模扩种,眼看着一季又一季的新果成熟,却陷入难以销售的困境。 很多原本主要做出口的商贩和企业也开始焦虑,部分榴莲和其他热带水果价格直接腰斩。 有的地方榴莲甚至便宜到每斤几块钱,还难以找到买家,过去为出口配套投资的冷链和加工厂,也因为订单骤减而闲置,大家经营压力陡增。 越南的火龙果、芒果等也都有过因为对单一市场过度依赖,在政策、检疫、运力等变化后,遭遇大面积滞销的例子。 对榴莲而言,这次“断棒”格外严重,事发后,越南农业、贸易等部门纷纷发声,承认产业链上还存在不少短板,包括质量检测、农药使用、标准执行、出口溯源等环节。 一旦市场有风吹草动,整个行业的抗风险能力就显得相当薄弱,只追逐销量和短期利益,长期看会放大产业的隐患,一旦主力市场收紧,企业和农户难以转身。 一些越南行业人士也开始反思,过去几年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有点过于乐观。 大伙总觉得有中国这个大买家兜底,不太重视开拓其他出路,也没有认真做深层次的加工和品牌,但短期利益过后,只有真正筑牢了质量管控、标准认证和多元销售渠道,才经得起市场风雨。 受到冲击后,越南这边也在紧急自救,一方面,政府出台新规,加强出口企业和果园的管理,推动全行业向更高标准靠拢。 许多龙头企业加快培训果农,推广更绿色的种植方式,配合中方检疫和溯源的要求,争取尽快恢复过关资格。 水果贸易公司也开始主动联系东南亚、日本、韩国等新兴市场,希望能减少对单一市场的依赖。 也积极探索深加工、冷链物流以及本地市场销售的空间,把部分水果变成果干、果脯或者推出新品,提高附加值和抗风险能力。 在越南榴莲遭遇滑铁卢的同时,泰国等其他东南亚国家趁机提升对中国的出口份额。 泰国榴莲、芒果的质量控制体系更完善,品牌影响力更大,恰好抢占了越南失去的市场份额。 这也让越南业内清楚地认识到,在全球农产品市场,没有哪块蛋糕只靠一两个优势就能永续不衰。 标准、品牌、多元合作、产业升级缺一不可,农产品出口靠短暂的“销量红利”远远不够,最终要拼质量、拼市场适应能力、拼产业深度。 这轮风波对整个越南水果行业都是一次彻底的提醒,抓住机遇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保持警觉。 从政府到企业再到果农,这一课上得很深刻:单靠一个市场,抗风险能力太弱。 只有不断提升种植和出口标准,加速品牌和渠道建设,把鸡蛋多放几个篮子里,越南的水果产业才能保持可持续的发展,不再在意外来临时措手不及。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 信息来源:新华网《越南榴莲出口中国爆发质量危机》
越南正在崛起吗?有网友是这么说的:“越南当然在崛起。昆山知道吧,天下第一县,g
【7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