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还是选择低头认输,不久前被炸的核设施,全部对西方国家敞开大门! 当地时间9月9日,伊朗在西方压力下被迫迈出关键一步:与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达成框架协议,同意恢复对境内核设施的核查,包括此前遭以色列空袭损毁的关键地点。 要说清楚这事儿的来龙去脉,还得从今年 6 月的空袭说起。6 月 13 日凌晨,以色列突然发动了代号 "崛起的雄狮" 的空袭行动,几十架战机分九波炸了伊朗不少地方,纳坦兹的铀浓缩设施首当其冲。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当时就放话,要一直炸到消除伊朗的核威胁为止。伊朗这边也不含糊,立刻启动了 "真实诺言 - 3" 报复行动,往以色列发射了三百多枚导弹和上百架无人机。 但这场冲突下来,伊朗损失惨重,不仅核设施被破坏,连革命卫队的高层指挥官都牺牲了不少,民用设施也被炸得一塌糊涂。 空袭之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核查工作就中断了。这几个月里,伊朗的日子越来越难。美国从 2018 年退出伊核协议后就没停过制裁,石油出口量大减,国内通胀高得离谱。 虽然没有最新的具体数字,但看看货币贬值的速度就知道老百姓过得多不容易。 新总统佩泽希齐扬今年 7 月刚当选,他竞选时就说要改善和西方的关系,解除制裁是当务之急。这位前卫生部长能当选,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老百姓受够了经济困境,希望温和派能带来改变。 这次签的协议说是 "技术性框架",具体内容没对外公布太多。阿拉格齐在记者会上强调,协议是在尊重伊朗主权的前提下达成的,要是西方敢搞敌对行为,协议立马不算数。 格罗西则说这是 "朝着正确方向迈出的重要一步",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更像是伊朗的无奈之举。毕竟以色列空袭后,国际社会对伊朗核计划的关注度更高了,加上欧洲英法德三国 8 月底刚宣布要启动对伊制裁倒计时,伊朗实在扛不住这种内外夹击。 协议签了之后,各方的反应很有意思。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之前就说过,只有彻底摧毁伊朗的核设施才算完,他还跟特朗普商量过用 "利比亚模式" 解决问题,也就是让美国监督着把核设备全拆了。 现在虽然没直接批评协议,但以方强调会继续监视伊朗的一举一动,潜台词就是不会轻易相信伊朗。 美国那边态度模棱两可,国务卿鲁比奥说欢迎这个协议,但又强调伊朗得 "全面遵守国际义务"。 其实特朗普政府心里也矛盾,既想限制伊朗核计划,又不想在大选前惹出太大乱子,毕竟中东局势一紧张,油价波动就会影响选票。 伊朗国内的反应更复杂。佩泽希齐扬政府肯定是想通过这个协议争取喘息空间,缓解经济压力。但强硬派不乐意了,最高领袖哈梅内伊虽然没直接反对,却强调 "不会在核权利上妥协"。 议会之前还通过法律,规定任何核查都得经过国家安全委员会批准,这就给协议的执行埋下了伏笔。德黑兰街头的标语有的支持政府 "以退为进",有的则骂这是 "向西方投降",足见国内分歧有多严重。 要说这协议能解决多大问题,恐怕谁也不敢打包票。最关键的核查范围和具体方式都没说清楚,比如国际原子能机构能不能用无人机或者卫星监测?能不能接触到所有疑似核设施?这些模糊地带以后肯定会成为新的争议点。 格罗西特别提到,自从以色列空袭后,他们就没拿到过伊朗高浓缩铀库存的准确数据,这事儿不搞清楚,西方肯定不会善罢甘休。 对伊朗来说,这步棋走得相当冒险。一方面是想通过让步换点经济实惠,比如让欧洲放松点制裁,让石油能多出口些;另一方面又怕国内强硬派反弹,毕竟核计划在伊朗是关乎国家尊严的大事。 佩泽希齐扬这位有少数民族背景的总统,本来就需要平衡各方势力,现在又要在核问题上做出妥协,政治压力可想而知。 地区局势也因为这个协议变得更微妙。沙特这些海湾国家表面上没吭声,心里其实很紧张伊朗和西方关系缓和。 也门胡塞武装最近又往以色列发射导弹,说明伊朗就算自己让步了,也不会完全放弃在地区的影响力。以色列更是放话要 "继续行动",谁也说不准什么时候又会突然动手。 现在协议是签了,但真正的考验才刚开始。核查人员什么时候能进入核设施?能查到多少东西?西方会不会因此减轻制裁?伊朗国内能不能达成共识?这些问题都悬而未决。 说到底,伊朗同意开放核设施核查,不过是在现实压力下的权宜之计。货币贬值的速度、民生的艰难、外部的军事威胁,每一样都逼着伊朗不得不做出妥协。 但这种妥协能不能换来真正的喘息空间,能不能让普通老百姓的日子好过点,恐怕还要等时间来回答。毕竟在复杂的中东棋盘上,伊朗这步棋走得小心翼翼,却又身不由己。
还是不长记性? 看来伊朗还没有被以色列和美国打怕! 9月9日,伊朗外长与
【2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