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刘少奇在西柏坡迎娶了他的第六任妻子王光美,这是刘少奇一生中最后一段婚姻,也是最幸福的一段。 1946年,王光美刚从辅仁大学毕业,她家里早有革命根脉,舅舅王士光是“一二九”运动参与者、清华地下党员,妹妹们也干地下党。 8月21日,在河北西柏坡,两间简陋的土房内,一场没有仪式、没有宴席的婚礼悄然举行。 新郎是时年50岁的中共中央领导人之一刘少奇。 新娘是27岁、放弃成为“中国居里夫人”梦想的物理学硕士王光美。 1921年,王光美生于北京一个开明进步的知识分子家庭。 父亲王治昌早年留学日本,母亲董洁如毕业于天津女子师范。 王光美自幼便展现出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和过人天赋。 1945年,她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北平辅仁大学物理研究所,获得硕士学位。 成为当时中国极少数拥有顶尖物理学位的女性之一,被誉为“数学女王”,甚至有望赴美深造。 然而,时代的洪流改变了个人命运的航向。 抗战胜利后,国共内战开始。 王光美家族有着深厚的革命渊源,舅舅王士光是“一二九”运动的积极参与者、清华大学地下党员。 妹妹们也投身地下工作。 1946年,在国共谈判破裂之际,精通英语的王光美,经北平地下党联系,放弃了留学机会和钟爱的物理学研究,前往延安担任中共中央军委外事翻译。 初到延安,生活条件异常艰苦,与北平的优渥环境形成巨大反差。 王光美却迅速适应,担任外事翻译期间,参与了重要的国际协调事务。 延安的生活虽然简朴,却充满活力。 一次周末舞会上,王光美与刘少奇初次相遇。 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刘少奇,注意到了这位气质独特、谈吐不凡的年轻姑娘。 他关切地询问她是否党员,王光美坦诚相告并表达了追求进步的愿望。 此后,王光美因工作关系与刘少奇接触渐多。 一次,王光美受托将刘少奇需要修理的手表送还,两人有了更深入的交流。 刘少奇虽身居高位,生活却极为简朴。 两人在共进晚餐时,刘少奇拿出珍藏许久、表皮已发黑的梨子削给她吃,这份质朴的关怀让王光美深受触动。 1947年,解放战争进入关键阶段。 刘少奇奉命前往晋察冀解放区领导土地改革工作。 行前,他询问王光美“你愿意和我同行吗?” 王光美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这是她人生第二次重大抉择,追随所爱之人,深入农村,投身革命实践。 在晋察冀,王光美亲身参与土改。 这段经历让她与刘少奇感情日益深厚。 1948年,随着解放战争胜利在望,中共中央移驻西柏坡。 8月21日,刘少奇与王光美在西柏坡刘少奇居住的两间土房里举行了极其简单的婚礼。 从此,27岁的王光美成为了刘少奇的革命伴侣和得力助手。 刘少奇与前几任妻子育有五个子女,王光美后来也生育了四个孩子。 她将九个孩子视如己出,悉心照料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王光美继续在刘少奇身边工作。 随着刘少奇在党和国家领导职务上的晋升,王光美也逐渐承担起作为国家领导人夫人的公共角色。 1963年,她陪同刘少奇出访印度尼西亚、缅甸、柬埔寨、越南四国,这是新中国国家元首首次访问非社会主义国家,也是共和国历史上第一位“第一夫人”正式亮相国际舞台。 1966年,她再次陪同刘少奇访问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国,同样引起轰动。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 刘少奇被打倒,遭受残酷迫害,王光美却始终站在丈夫身边。 1967年,在一次批斗会上,当刘少奇被粗暴对待时,王光美冲上前握住刘少奇的手。 不久后,王光美被单独关押,投入秦城监狱。 在十二年牢狱生涯中,她承受着巨大的精神与肉体折磨,唯一的慰藉是身边珍藏的一双刘少奇的旧袜子。 然而她不知道,刘少奇已于1969年11月在河南开封含冤病逝。 1978年,王光美终于重获自由。 得知刘少奇早已离世的噩耗,她悲痛欲绝。 1980年,中共中央为刘少奇彻底平反昭雪。 5月17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刘少奇追悼大会上,王光美捧着覆盖党旗的骨灰盒,将脸轻轻贴在上面。 随后,她按照刘少奇遗愿,带领子女将骨灰撒向浩瀚的大海。 晚年的王光美,1995年,已74岁高龄的她,出任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发起的“幸福工程,救助贫困母亲行动”组委会主任。 她视此为新的使命,不顾年迈体弱,全身心投入。 2006年,生命垂危之际,当得知自己题写的“布德行善,奉献爱心”字画在慈善晚会上拍得善款时,她仍挣扎着想为工程再尽一份力。 10月13日,王光美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弥留之际,她对围在床前的孩子们留下最后的心声。 “嫁给你们的爸爸,我不后悔。” 2006年10月17日,扶贫基金会在人民大会堂追授她“中国消除贫困奖成就奖”。 王光美的名字,与“风雨同舟,生死无悔”的精神,永远镌刻在历史的记忆中。 主要信源:(中国新闻网——刘少奇与王光美的婚姻:相濡以沫 风雨无悔(组图))
特批享元帅待遇的开国将军,同时拥2位合法妻子,资历比朱德还老1955年9月27
【7评论】【1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