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西砍甘蔗看越南经济增长! 一位广西边境网友的消息:越南变化确实大,以前喊越南

一叶知大事 2025-09-11 01:38:14

从广西砍甘蔗看越南经济增长! 一位广西边境网友的消息:越南变化确实大,以前喊越南人过来砍甘蔗,一天50元人民币,后来变100人民币,再变成150元人民币,预计2025年的甘蔗季节,至少要200元人民币。其实现在不用喊了,因为请广西本地人,也就200元人民币,可以不用请越南人了。   广西边境的甘蔗地,每年都在上演着相同的劳作场景,却悄然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十几年前,这里的田埂上总能看到雇主朝着对岸挥手的身影,那时喊来越南农民砍一天甘蔗,50元人民币就能打发。   如今,同样的土地上,日薪数字一路攀升到150元,有人预测2025年的甘蔗季,这个数字将稳稳站上200元。   这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背后是两个国家经济脉动的共振。   越南农民愿意背井离乡跨过边境,根源在于收入的巨大落差。   越南北宁省的工厂工人每月拼死干活只能拿到3000多元,而在广西的甘蔗地里,手脚麻利的越南劳工一个月能挣到六七千。   更让他们难以忍受的是,越南的物价像座大山压得人喘不过气——同样的旅馆在中国边境城市只要百元,到了越南北宁就得翻倍;   三碗河粉加饮料的路边摊,在越南要花100元,而在中国顶多60元。   生活用品、汽车摩托这些工业品,价格更是比中国高出三成到一倍。   最早一批来砍甘蔗的越南人,大多是拖家带口的庄稼汉。   他们凌晨五点就钻进密不透风的甘蔗林,挥舞着砍刀直到日头西斜,午饭就在田埂上对付几口冷饭。   有人算过账,按80元一亩的工价,熟练工一天能割两亩多,收入比在越南种一年水稻还可观。   后来他们发现,把在中国商场买的家电扛回越南转卖,又能多赚一笔。   那些崭新的洗衣机、电视机,在越南的集市上能卖出翻倍的价钱。   工价涨到100元时,边境出现了专业的劳工团队。   十几个越南人搭伙南下,自带砍刀和防水布,手起刀落间就能清出一片空地。   他们不像本地农民那样计较工时,只要能多挣钱,哪怕中午在地里打个盹就接着干。   有雇主说,这些人心里都装着本明细账,知道干满三个月就能给老家盖起砖房,给孩子交上学费。   变化发生在近几年。   当越南劳工开始主动把日薪喊到150元时,广西本地人发现,原来自己拿起砍刀也能挣到同样的钱。   那些曾经嫌弃砍甘蔗又苦又累的本地年轻人,看着邻村大叔大婶每天结到手里的现钞,也开始加入这支队伍。   其实现在不用喊了,因为请广西本地人,也就200元人民币,可以不用请越南人了。   毕竟都是熟门熟路的乡亲,沟通起来毫无障碍,干活也更尽心,雇主们渐渐觉得,花同样的钱,还是找本地人更划算。   工价的上涨像面镜子,照出了越南经济的变化。   敢开口要200元的越南农民,家里十有八九在镇上盖了新房,有的还买了摩托车。   他们不再是为了填饱肚子而背井离乡,更多是想给孩子攒学费,给老人备医药费。   但光鲜背后藏着隐忧,越南南北发展的鸿沟越来越大,北部山区的少数民族在本土找不到像样的工作,只能冒险偷渡到中国。   边境线上的故事远比账本上的数字复杂。   有人趁着夜色游过北仑河,上岸就被摩托车接走;   有人在广东的服装厂隐姓埋名,生怕被查出身份;   还有人被中介骗到黑工厂,干了半年一分钱没拿到。   中国警方每年都会查获成百上千的非法劳工,光是去年广东一地,就靠群众举报抓到了1400多个偷渡者,发出去的举报奖金高达500万元。 现在的甘蔗地里,越南面孔渐渐少了。   本地农民带着收割机进了地,效率比人工快十倍。   偶尔还能看到几个越南熟面孔,他们已经通过正规渠道办理了劳务签证,每天和本地人一起上工,中午围着同一个饭桶吃饭。   中越边境的合作越来越规范,有些村子甚至开起了跨境劳务服务站,想打工的越南人在这里就能办好手续。   田埂上的喊话声稀了,但两国农民的交往并没有断。   有人把砍甘蔗的手艺教给了越南徒弟,有人跟着越南邻居学种热带水果。   那些曾经靠扛家电赚钱的越南人,现在开始把本地的火龙果运到中国来卖。   甘蔗砍了一茬又一茬,边境的日子就像这不断长高的甘蔗,一节比一节甜。   今天的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大家对此事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和讨论,感兴趣的可以点击头像加关注,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我们下期见。

0 阅读:523
一叶知大事

一叶知大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