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多家媒体报道,中国计划撞击小行星,千万公里改变3公分轨迹,1000万公里遥远距

燕纸 2025-09-10 23:18:07

据多家媒体报道,中国计划撞击小行星,千万公里改变3公分轨迹,1000万公里遥远距离撞击50米小行星,央视新闻等多家媒体报道,我们国家将开展针对小行星的撞击试验。从这次撞击试验的数据,包括目标和结果去分析,都堪称世界纪录。 大家都知道,地球历史上没少挨小行星的“招呼”,最出名的就是六千五百万年前那场大祸事,一颗直径十公里的大家伙砸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岛,炸出个一百八十公里宽的坑,能量相当于几十亿颗原子弹,搞得全球大火、地震、海啸,尘土遮天蔽日,气温狂降十六度,好多物种直接灭绝,恐龙就这么玩完了。 科学家从地质层和陨石坑里挖出证据,拼凑出那时候的惨状,你想要是现在来这么一出,人类能扛住吗?话说回来,小行星威胁从来没停过,太阳系里到处是这些石头块,大的小的都有,近地小行星尤其危险,它们轨道靠近地球,随时可能擦边球甚至直奔而来。 联合国就把这事列为人类生存二十大灾难之一,前几年编号2024 YR4的那颗石头,撞击概率一度飙到3.1%,全世界都捏把汗,虽然后来降下来了,可谁敢打包票下次没事儿? 这时候,中国站出来了,打算主动出击,搞个小行星防御任务,核心就是用航天器去撞一颗叫2019 VL5的近地小行星,这家伙直径才五十米左右,离地球上千万公里远,飞得贼快,轨道还飘忽不定。 要撞中它,就跟在高速路上用子弹打蚊子似的,难度爆表,中国团队设计了“双器协同”模式,先发射一个观测器飞过去,靠近侦察,测绘参数,搞清楚形状、大小、转速啥的,然后释放撞击器,以高速砸上去,观测器再从旁监视,评估效果。 整个过程跨越上千万公里,航天器得自主导航,避开太阳系杂物,还要在微重力环境下稳住身形,这技术活儿可不是闹着玩的。 撞击后,目标是让小行星轨道偏离三厘米,别小看这点距离,在太空尺度上,三厘米积累起来,就能让它几十年内彻底绕开地球,避免潜在碰撞。 要是成功,这不光是中国航天的新高峰,还给全人类防灾添了底气。 美国人早就试过类似事,2022年NASA的DART任务,砸了颗叫Dimorphos的小行星,直径一百六十米,撞击后速度变了零点一七毫米每秒,轨道周期缩短三十二分钟,证明动能撞击靠谱。 中国这个任务跟DART有异曲同工之处,但咱们加了伴飞观测,数据更全,还邀请全球科学家合作,共享监测成果。 想想看,早年小行星防御多是科幻片里的事儿,《不要抬头》里头政客们还闹笑话,现在变成现实行动。 中国深空探测实验室带头,吴伟仁院士他们团队从监测预警入手,建系统扫描太阳系,算轨道,找隐患。 要是真有大麻烦,除了撞击,还能考虑核弹蒸发表面物质,像给石头装火箭推它走偏,或者激光烧灼啥的,但动能撞击最直接,不留辐射隐患。 回过头说,这事的前因,得从全球小行星监测说起,国际天文学家用望远镜和雷达盯紧了上万颗近地物体,中国也建了紫金山天文台网络,贡献了不少数据。 后果呢,要是没防御,五十米小行星砸下来,能炸出个大坑,引发局部灾难,像1908年通古斯事件,那颗石头在空中爆了,夷平两千平方公里森林,幸好没砸城市。 要是大点,直径一公里的,全球气候乱套,作物减产,饿死人。中国的任务不光防灾,还带点资源开发味,小行星上富含金属、稀土,将来能采矿,变废为宝。 任务预算二十亿人民币,2025年左右发射,天问系列探测器铺路,天问二号刚去2016 HO3采样,积累经验,国际上,欧洲航天局也有类似计划,日本隼鸟号采过样,大家齐心,才能织密防护网。 中国这步棋下得稳,科研投入大,攻克远距离导航和撞击物理难题,团队模拟上万次,算准每一步,撞击后,通过天地观测系统看效果,数据反馈给未来任务。 要是轨道真变了三厘米,等于在太空尺度上挪动一座山,精确度让全世界瞪眼。 这不光技术秀,还提醒大家,人类命运共同体,面对宇宙威胁,得联手,过去恐龙灭绝就是没防备,现在我们有脑子有工具,主动出击,守护家园。 总的看,中国航天正大步向前,这场撞击试验要是圆满了,地球多一层盾牌,大家日子更踏实,未来太空探索也更带劲。 参考资料:央视新闻——我国规划撞击一颗小行星,2022年美国曾实施小行星撞击试验

0 阅读:18
燕纸

燕纸

喜欢我的朋友请关注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