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国军官直接进乌克兰,泽连斯基把“和平”两个字撕了 72小时之前,法国总统马克龙还在巴黎的阳光下与泽连斯基握手言欢,宣布组建26国“保障部队”,要给乌克兰一个“不会再被抛弃的未来”。 结果话音未落,基辅就迎来了一轮800架无人机和导弹的“地狱洗礼”,乌政府大楼直接被掀了顶,两人死亡,十八人受伤。 这不是和平的开端,而是战争的加时赛,更关键的是这支所谓的“保障部队”刚提上日程,就成了俄罗斯眼里的合法打击目标,泽连斯基是想把安全往回拉一把,结果却把“和平”两个字撕了个稀碎。 别被“保障”这两个字骗了,这不是联合国蓝盔军那种维和部队,而是26个国家在乌克兰土地上插下的“地缘政治旗帜”。 这支部队的设想看上去挺“克制”:不部署前线、不主动攻击,任务只是“保安全”,但从操作层面看,这就是西方国家借战争尾声抢滩登陆,谁先进入,谁就有资格参与战后分蛋糕。 马克龙口中的“志愿联盟”以法国、英国为首,背后是欧洲国家集体的焦虑,他们怕的不是俄军再冲一次基辅,而是怕战后乌克兰掉头靠近中俄阵营,把西方十年砸进去的资源全白费,所以哪怕美国特朗普政府至今没松口派兵,他们也得先上车,占个座。 根据9月6日基辅成立的多国部队司令部安排,这支部队由一位英国少将负责,指挥体系在巴黎和伦敦两头协调。 这不是临时抱佛脚,而是直接把北约的神经末梢伸进了乌克兰。表面说是防御,实则是植入,电源口先插上,数据谁来传就好谈了。 更关键的是,这支部队将来可能驻扎在顿巴斯、赫尔松等前线周边,目的明确:一是阻止俄军反扑,二是用“驻军事实”锁定战后边界,三是掌控乌克兰未来的能源、交通、重建资源,简单讲这是军靴踩地的“投资保险”。 俄罗斯的反应可以说是毫不含糊,普京9月5日刚在东方经济论坛上放出狠话:“任何北约军队进入乌克兰,都是合法打击目标。”第二天基辅就被炸了,这不是巧合,是信号,而且是用导弹写出来的信号。 俄方的新打法也让人不寒而栗:第一波用廉价无人机消耗乌军的拦截弹,第二波精准导弹趁虚而入,目标直指政府中枢,这不是为了“吓一吓”,而是赤裸裸告诉西方:你的人敢来,我就敢打,而且打得你心里没底。 更悲观的是,泽连斯基根本没有给和平留退路,他拒绝与普京直接会晤,坚持俄罗斯必须先撤回1991年的边界线,克里米亚、顿巴斯、卢甘斯克、赫尔松,一个都不能少,这已经不是谈判的姿态,而是战时的宣誓。 而乌克兰的战场形势其实并不乐观,俄方数据显示,乌军伤亡已达34万人,部队满编率只剩四成,后备兵源几乎见底,19%的国土控制权已经易手,基辅200万人长期躲在防空洞里,国家四成基础设施瘫痪,经济像是被拔了电的机器,咔嚓一声停摆。 可即便如此,泽连斯基依然选择强硬,他不仅拒绝妥协,还坚持要求俄罗斯赔偿1.3万亿美元的战争损失,这种“加码式谈判”其实就等于堵死了妥协的可能。 国内民意也不允许他软化,75%的乌克兰民众反对用土地换和平,更关键的是,一旦停战,他的战时总统身份也可能终结,后路比前线还危险。 西方国家嘴上说是来“保障”乌克兰的安全,实际是来给自己争地盘、抢话语权的,但这场“安全秀”并不安全,反而像是给火药桶上插了根导火索。 历史上乌克兰曾经有过一次“安全保障”交易,1994年《布达佩斯备忘录》让它放弃了核武器,换来美英俄的安全承诺。 结果2014年克里米亚没保住,2022年战争全面爆发,现在西方想用一支“有牙齿的保障部队”来重建信任,但问题是,牙齿一旦咬人,那就不是保障而是介入。 而且26国部队的前提是停火或和平协议,但眼下根本连谈判的大门都没打开,没有协议,哪来的部署?真要提前驻军,那就等于逼着俄罗斯先动手。 西方内部其实也不是铁板一块。法国和英国最积极,德国则始终谨慎,只愿意提供装备和培训。 美国特朗普政府更是玩起了“战略模糊”,不承诺派兵,只说考虑制裁。这种不痛不痒的态度,其实反映出一个事实:没人愿意为乌克兰打第三次世界大战。 与此同时,俄罗斯经济在重压下还撑得住。2025年GDP预计增长2.3%,军工产能反而提升,还靠与中国、印度、土耳其的合作绕过了不少制裁,西方的制裁边际效应正在递减,反而让俄罗斯更有底气打“长期战”。 而泽连斯基这边,既不能妥协,也缺乏胜算,只能继续硬撑。这种“必须赢,但赢不了”的状态,最容易引发误判,一旦26国军官真的全部进驻乌克兰,哪怕只是“观察训练”,但只要一颗导弹打偏,局势就可能失控。 这不是和平的曙光,而是新一轮冲突的前夜,当保障变成对抗、当驻军变成挑衅、当谈判桌变成空椅子,那“和平”两个字,只能躺在废墟里,等下一次机会。 参考资料: 乌军34万人死伤,26国计划派兵入乌,普京喊话北约军队:敢来就敢打 2025-09-09 搜狐网
当地时间9月9日,俄罗斯方面确认了,被俄军击毙的,五名效忠乌克兰军队的,外籍雇佣
【28评论】【4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