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晚年为了吃饱还是折腰了,竟然上街乞讨,63岁饿死了?——这一说法虽在民间流传甚广,却与正史记载有所出入。陶渊明晚景凄凉是事实,但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乞讨”,更不是直接因乞食不成而饿死。真实的历史情节,其实更复杂,也更令人唏嘘。 陶渊明最后一次出仕是任彭泽令,因不愿束带迎见督邮,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便辞官归隐,这一年他四十一岁。之后的二十多年,他再也没有踏入官场。他选择回到浔阳柴桑,过着耕种、读书、饮酒、写诗的生活。但隐居不是避世,陶渊明一样要面对现实的人生难题——尤其是贫穷与饥饿。 归隐初期,他尚有“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家中也有僮仆帮忙农事。但后来遭遇火灾、灾荒,家道逐渐中落。他自己又不善经营田地,常因“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而收成寥寥。加上他性喜饮酒,家中稍有积蓄便拿去换酒,甚至有时赊账欠债,日子越来越难熬。 最困顿的时候,他确实曾外出借粮。他的《乞食》诗写下了这样的场景:“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这首诗常被后人解读为“上街乞讨”,但细读原文,实则是去邻里故人家中借粮求助。他虽羞愧难当、言语拘谨,但对方不仅慷慨赠粮,还留他饮酒畅谈。这并不是沿街行乞,而是旧时代文人之间常见的告贷行为。 不过,生活的艰难是实实在在的。尤其到了晚年,江州一带屡经战乱和天灾,陶渊明的生活更加困苦。他曾在《有会而作》诗中写道:“老至更长饥,菽麦实所羡。惄如亚九饭,当暑厌寒衣。” 意思是老了反而长期挨饿,连吃上豆麦都成了奢望,甚至夏天还穿着冬衣无法更换。这种物质上的窘迫,对于一个曾经出身仕宦、心气极高的文人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 有人说,陶渊明既然那么苦,为何不再去做官?其实不是没有机会。晚年时,朝廷曾征召他为著作郎,被他坚决拒绝。他已看透官场虚伪,不愿再为俸禄失去自由和尊严。就连老朋友劝他出去谋个一官半职,他也婉言回绝。他甚至在《咏贫士》诗中借古代贤人自比,说“岂不实辛苦,所愿非饥劬”,表明辛苦不怕,怕的是违背本心。 关于陶渊明之死,《宋书》《晋书》等正史只记载他于宋文帝元嘉四年(公元427年)卒,时年六十三,并未明确说他是“饿死”。但他临终前的日子极为清贫,几乎到了断粮的地步,却仍然保持着自己的气节。时任江州刺史的颜延之是他敬重的好友,前来探望时见他病饿交加,留下两万钱给他调养身体。而陶渊明却一转手就把钱全部送到酒家,预存作日后酒资——他似乎早已看淡生死,只愿以自己选择的方式走完最后一段路。 陶渊明的晚年,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与现实困顿搏斗的缩影。他并非没有妥协的机会,也并非不曾低头求助,但他始终没有用自己的原则去交换温饱。他的“折腰”从来只对真情与善意,而非对权势与官僚。也正是这种在苦难中的坚持,让他的形象超越了时代的局限,成为后世心中“清高”与“自持”的象征。 他是在饥饿与病痛中去世的,但说他“上街乞讨而饿死”仍是过于简化和戏剧化的描述。真实的历史往往更沉默、也更深刻。陶渊明真正留给我们的,不是一个悲惨的结局,而是一种在极端困境中仍然选择精神自由的生命态度——哪怕饥肠辘辘,他笔下的桃花源依然明亮如初。陶渊明集 陶渊明名言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晚年为了吃饱还是折腰了,竟然上街乞讨,63岁饿死了?——
海冬谈文
2025-09-10 16:14:4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