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经拥有了北斗系统,为什么国内还在用美国的GPS?说实话,你可能不信,要是现在真全部换成北斗,我们的手机估计都不能用了。 这事儿得从手机里的芯片说起。现在市面上98%的新手机都能接收北斗信号,不管是高通的骁龙芯片还是联发科的处理器,早就把北斗当成了标配功能。 但你家里要是有五六年前的旧手机就不一样了,那些机器的芯片可能只认GPS,根本读不懂北斗的信号。 工信部的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还在使用的智能手机超过10亿部,这里面总有一批老设备没跟上升级的脚步,真要一刀切停用GPS,这些手机出门就成了睁眼瞎。 更关键的是,导航这东西不是信号强就够用,还得看不同环境下的表现。北斗的信号在咱们国家本土尤其好用,城市里高楼再多,峡谷再深,它的多频信号总能钻空子找到你的位置。 但到了国外,比如去欧洲旅游,可能GPS的信号就更稳定些。手机厂商早就想到了这一点,现在的导航软件都跟聪明的管家似的,自动挑选最靠谱的信号。 在市区里主要用北斗,到了偏远地区就多收点GPS的信号,两种信号混着用,定位精度反而更高,误差能控制在一两米之内。 百度地图早就改成北斗优先定位了,但后台还是悄悄留着GPS的接口,就怕哪天北斗信号受天气影响,能立马顶上。 这就跟咱们家里的电器一样,冰箱空调都用国标插头,但留着转换插头总没坏处。卫星导航也是这个道理,中国在2017年就和美国签了协议,让北斗和GPS互相兼容,信号互不干扰。 国务院发布的白皮书里说得很明白,导航系统是全人类的财富,没必要搞对立,能一起用就一起用。 现在跑长途的货车上,北斗终端早就成了标配,司机师傅们用它报位置、发求救信号,但仪表盘上的GPS速度表也照样转着,双保险才让人放心。 从整个产业链来看,GPS已经在市场上跑了几十年,从芯片设计到地图软件,到处都是它的影子。国内的芯片厂花了好几年才把北斗的模块塞进手机里,地图公司光是调试北斗的定位算法就熬了无数个通宵。 高德地图的工程师说过,他们得让软件同时认识北斗、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好几种信号,就像同时学好几门外语,哪有那么容易说换就换。 2023年整个卫星导航产业的产值超过5300亿元,这么大的盘子,转身的时候总得慢点,稳点。 现在北斗其实早就渗透到生活里了,你骑共享单车时锁车的定位,外卖小哥送餐的路线规划,甚至手机支付时的位置验证,背后都有北斗在帮忙。 2024年光是支持北斗的智能手机就卖了2.94亿部,每天北斗提供的定位服务超过1万亿次。但就像家里的新空调虽然好用,老暖气也不是说拆就拆的,总得等所有管道都换好了才行。 相信再过几年,等旧手机都被换掉,产业链完全跟上,说不定大家不知不觉中就主要用北斗了,但GPS作为备份,估计还会陪我们走很长一段路。毕竟导航这事儿,最重要的不是用哪个系统,而是不管在哪儿,都能准准地找到回家的路。
总有人把买菜的那一套用到手机店里❓
【2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