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主犯谷寿夫,临死前写了一首绝命诗,说希望“中国不再恨日本”。[凝视] 1947年4月26日,南京雨花台刑场,成千上万的南京市民聚集在这里,等待着一个历史性时刻,南京大屠杀主犯谷寿夫即将被执行死刑。 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日军第六师团长,此刻却需要两名宪兵架着才能勉强站立,从囚车到刑场的短短路程,他始终低着头,双腿如筛糠般颤抖。 1937年12月13日,谷寿夫率领的第六师团攻破中华门,第一个冲入南京城,他纵容部下在南京实施了长达六周的暴行,其部队直接屠杀中国军民超过5万人。 谷寿夫在其军状报告中曾写道:“河岸边全被尸体覆盖满了”,这份由他亲笔签署的文件,成为日后审判他的铁证之一。 根据庭审记录,谷寿夫曾对部下说:“作战时的掠夺、强盗、强奸是保持士气的重要手段。”这种将暴力系统化的思维,让南京城陷入了人间地狱。 1945年日本投降后,谷寿夫企图逃避审判,但在中国政府的强烈要求下,1946年8月1日,他被引渡到南京接受审判。 法庭上的谷寿夫起初还试图狡辩,他声称那些屠杀影片是“伪造的”,甚至说“战争中死人是正常的”,然而,当检察官出示从万人坑中挖掘出的遗骸、幸存者的血泪控诉,以及日军自己拍摄的暴行影片时,所有的狡辩都显得苍白无力。 幸存者夏淑琴当时只有8岁,她在法庭上指认谷寿夫的部下杀害了她家9口人,另一位幸存者李秀英怀有7个月身孕时被日军刺了37刀,奇迹般活了下来,这些活生生的证人,让谷寿夫无法再否认自己的罪行。 1947年3月10日,南京军事法庭宣判谷寿夫死刑,判决书认定,在谷寿夫指挥期间,日军在南京制造了震惊世界的大屠杀,遇难同胞超过30万人。 宣判时,这个曾经趾高气扬的战争罪犯面如死灰,据当时在场的记者描述,谷寿夫听到死刑判决后,整个人瘫软下去,差点摔倒在被告席上。 行刑前夜,谷寿夫剪下指甲和头发,用手帕包好托人转交家人,他还写下了一首所谓的“谢罪诗”:“樱花开时我丧命,痛留妻室哭夫君。愿献此身化淤泥,中国不再恨日本。” 然而这首诗在中国人看来,更像是一种自我美化,一个双手沾满30万同胞鲜血的刽子手,岂能用几句诗就洗清罪孽? 4月26日上午,谷寿夫被押赴雨花台刑场,沿途民众群情激愤,高声怒骂这个恶魔。到了刑场,谷寿夫已经完全瘫软,只能由宪兵架着站在指定位置。 执行官一声令下,宪兵洪二根扣动扳机,子弹从谷寿夫后脑射入,从口中飞出,这个制造了无数人间惨剧的战犯,终于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谷寿夫伏法了,但历史的伤痕并未愈合,时至今日,日本右翼势力仍在否认南京大屠杀的存在,试图篡改历史教科书,美化侵略战争。 根据南京侵华日军受害者援助协会的最新统计,登记在册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已不足30人,平均年龄超过90岁,每一位离世的幸存者,都带走了一段无法复制的历史记忆。 这些耄耋老人用颤抖的声音一遍遍讲述那段黑暗岁月,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让世界记住:和平来之不易,历史不容遗忘。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墙上刻着这样一句话:“要记住历史,不要记住仇恨。”这或许是对谷寿夫临终诗最好的回应,我们铭记的不是仇恨,而是历史的教训。 谷寿夫案的审判,是战后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战犯进行审判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为30万遇难同胞讨回了公道,更向世界宣示:无论时间过去多久,正义终将到来。 面对历史的伤痛,我们该如何在铭记与前行之间找到平衡?你认为对待历史最好的态度是什么?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信源: 谷寿夫:临刑前写诗的刽子手——中国军网
苏军究竟是怎样对待日本战俘的?曾经有个广为流传的段子是这么说的:“上级通知说要押
【205评论】【12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