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陆绕开马英九,直接将洪秀柱请上天安门城楼的第一排时,一个清晰的“破局”信号,

依秋聊趣 2025-09-10 10:44:04

当大陆绕开马英九,直接将洪秀柱请上天安门城楼的第一排时,一个清晰的“破局”信号,就已经发出:大陆的耐心已经耗尽,未来,只跟“行动派”打交道! 洪秀柱能坐到这个位置,靠的不是空喊口号,而是多年来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在举动。 2016年,她顶着压力将"和平协议"写入国民党政纲;2024年7月,她带着200名台湾青年直奔浙江,从科技园区到文化古迹一路走下来,让这些年轻人亲眼见识大陆的发展;同年4月在深圳大学,她脱稿演讲时指着台北地图上的南京东路、重庆北路,笑着说这些地名里藏着台湾对大陆的深情,现场和学生一起背诵《乡愁》的画面,比任何政治宣言都有感染力。 她成立的中华青雁和平教育基金会,不是个挂名机构,而是真真切切在推动两岸青年创业,光是2024年就促成了17个两岸合作项目落地。 更难得的是她敢碰硬骨头,2022年公开痛批蔡英文的"新两国论",2025年又在研讨会上直言"台湾不能缺席民族复兴",这种不回避核心问题的态度,和某些只敢谈文化交流的政客形成了鲜明对比。 再看马英九,当年签ECFA时确实风光,96亿美元的关税减免让台湾农渔民尝到了甜头,那些年,大陆游客挤满台北街头的盛况,至今还有人记得。 但协议签完后,后续的推动就跟不上了。就说2014年"反服贸"闹得最凶的时候,他本可以拿出领导人的魄力稳定局面,结果却眼睁睁看着服贸协议被搁置,货贸谈判也跟着黄了,难怪台湾工商界这几年一直在喊可惜。 更让人看不懂的是,他虽然嘴上喊着“九二共识”,但背地里却纵容民进党当局篡改教科书,把两岸历史联系改得模模糊糊,还美其名曰“为了台湾子民的身心健康”,说白了还是在搞“暗独”那套! 2025年他带学生来大陆,行程安排得倒是满满当当,可除了看看古迹拍拍照,连个实质性的合作意向都没谈成,媒体自然懒得追着报道。 大陆这边早就把账算得明明白白。ECFA减免的关税再多,若没有后续动作,也不过是一次性的好处;文化交流搞得再热闹,回避统一这个核心问题,终究是隔靴搔痒。 洪秀柱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她不仅敢提"九二共识",还能拿出具体方案,比如她推动的"两岸共同市场"构想,主张让台湾中小企业全面参与大陆产业链,这可比空喊"和平发展"实在多了。 你想想,她带的台湾青年回去后,不少人在大陆开了公司,有的做跨境电商,有的搞文化创意,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比任何外交辞令都有说服力。 现在的大陆已经不满足于"听其言",更要看"观其行"。马英九时期那种"签个协议就交差"的模式早就过时了,毕竟101亿美元的关税减免摆在那里,可台湾年轻人的薪资水平这些年没怎么涨,这说明光靠减税不够,还得有更深层次的合作。 洪秀柱之所以受重视,是因为她懂这个道理,她带台湾青年去深圳看科技企业,去浙江考察乡村振兴,就是想让他们明白,两岸融合不是口号,而是能让年轻人实实在在受益的路径。她在演讲里说"千年暗室,一灯即明",自己就像那盏灯,用一次又一次的实际行动照亮两岸交流的路。 从天安门城楼的位置变化就能看出,大陆现在认准了一个理:两岸关系不是靠协议堆出来的,也不是靠文化交流秀出来的,而是靠一步一个脚印干出来的。谁能真正推动两岸融合,谁能为统一实实在在做事,大陆就愿意给谁站台;反之,要是只会念稿子签协议,遇到困难就缩脖子,那自然会被边缘化。 这不是什么复杂的政治信号,而是再简单不过的现实逻辑——做事的人有位置,喊口号的靠边站。

0 阅读:5

猜你喜欢

依秋聊趣

依秋聊趣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