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陆绕开马英九,直接将洪秀柱请上天安门城楼的第一排时,一个清晰的“破局”信号,就已经发出:大陆的耐心已经耗尽,未来,只跟“行动派”打交道! 2016 年民进党上台那会儿,整个两岸关系就像被按下了暂停键,之前马英九时期好不容易打通的 “三通” 航线、签好的 ECFA 协议,突然就成了抽屉里的旧文件,台面上的政治人物要么忙着在 “一中” 原则上玩文字游戏,要么干脆把 “去中国化” 包装成所谓的 “本土价值”。 就在这节骨眼上,别人都在关窗户的时候,洪秀柱偏带着国民党代表团跨过海峡,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跟习近平总书记谈两岸方案,这种时候敢把 “九二共识” 挂在嘴边、把统一议题摆上台面,可不是光靠胆子大就能做到的。 要知道那时候台湾政坛正流行 “模糊美学”,不少人觉得只要不说清楚 “一个中国”,就能两边讨好。 马英九时期虽然靠着 “九二共识” 让两岸实现了每年千万人次的往来,让 ECFA 早收清单每年给台企省下近 10 亿美元关税,但到了后期也难免陷入 “只维现状不谋未来” 的困境,就像超市里临期的折扣券,看着实惠却用不了多久。 而洪秀柱不一样,她在国民党 2016 年败选后党内人心涣散的时候,硬是顶住 “本土化” 的杂音,把 “两岸同属一个中国” 的牌子重新立了起来。 这种担当在当时有多难得?看看后来民进党把防务预算加到 GDP 的 3.32%,忙着买武器搞 “军事吓阻”,就知道有人忙着拆桥的时候,能坚持搭桥的人有多珍贵。 更关键的是洪秀柱的行动从来不是一阵风。2024 年她带着近 200 名台湾青年去浙江参访,搞 “一对一共同生活”,让这些年轻人在七天里同吃同住,把 “两岸一家亲” 从口号变成了餐桌上的家常菜。 这种交流可比那些只会在社交媒体上发 “两岸友好” 表情包的政客实在多了 —— 民进党当局一边喊着 “爱和平” 一边延长兵役,洪秀柱却在踏踏实实给台湾青年找机会,这种对比就像一边在防火墙上钻洞,一边在修补裂缝,谁在真正为两岸好,明眼人都看得出来。 大陆这边也用实际行动呼应,从 “31 条措施” 到福建向金门供水累计数千万吨,这些惠台政策就像给行动派的 “加分项”,而洪秀柱显然拿到了高分。 国民党里不是没有过有分量的人物,但很多人把 “两岸牌” 当成选举时的竞选道具,选完就锁进仓库。洪秀柱却把这张牌打成了日常,即便卸任党主席后还在为青年交流奔走,这种 “政治保质期” 可比那些任期一到就过期的承诺强多了。 天安门城楼的位置从来奖励的都是 “做事的人” 而非 “做官的人”,当年马英九时期的 “惊天一握” 虽然风光,但后期缺乏持续行动,就像写了个精彩开头却烂尾的剧本。而洪秀柱用近十年的坚持证明,她的两岸路线不是季节性促销,而是全年无休的民生工程。 现在再看天安门城楼那第一排的位置,其实就是给所有台湾政治人物的一份 “行为评分表”。大陆已经用行动说明,说过的话不算数,做过的事才作数;口号喊得再响,不如实实在在带一批青年互相认识,不如在 “九二共识” 被模糊化的时候站出来把话说清楚。 当民进党把防务预算涨到 9495 亿新台币去买美国武器时,洪秀柱带台湾青年看的大陆发展实景,其实就是两岸关系的正确答案 —— 这个答案不需要华丽的辞藻包装,藏在坚持 “一个中国” 原则的每一次表态里,藏在别人都在后退时她却往前迈的每一步里。
侯友宜说郑丽文主张“两岸统一”并坚持“九二共识”的立场,这会导致国民党失去选举优
【5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