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腾因泄密被辞退 职场保密处罚有多狠
高端的商战,有时会采用最朴素的方式刺探竞争对手的商业机密:听对方高管团队里的大嘴巴又说了啥。
其实除了王腾,还有好些大厂的高管都发生过大嘴巴泄漏机密的事件,只是没引起重大后果的话一般都内部悄悄警告处理了。小米这次完全可以用一个更冠冕的理由和王腾解约,选择把泄密问题摆到明面上来,很显然有“杀一儆百”的考虑。
科技公司苦商业泄密久矣!
和公众想象中的拷贝大量技术资料卖给竞对公司这种严重犯罪行为不同,科技公司面对更多的其实是战略、定价、投资等商业信息的泄密,泄密者有时并没有主观故意,或者没意识到需要被追究责任的程度。
一种情况是有些咨询公司会打着有偿咨询访谈的名义去找中高层人员刺探信息,这些咨询往往是从没那么紧要的话题切入,几十个问题里夹杂着一两个精心设计的关键问题。被访谈的人,通常是中层管理者,还以为自己只是挣了一笔无伤大雅的外快,殊不知竞对公司通过多个部门中层干部提供的信息,可以拼凑出更宏大的公司战略图景。
对于这种情况,公司其实并没有什么好的办法来预防。咨询本身就是悄悄进行的,员工收了钱,都清楚是没那么光彩的事,但总归认为自己能守住界线,不至于到违法犯罪的程度,即便被公司发现了也不好办,处理得重了还要走劳动仲裁……
还有一种情况,是肩负着对外发布信息的高层管理人员说漏嘴,有的是因为自身性格的原因长期打嘴炮,被捧着捧着就忘乎所以,把该说的不该说的一股脑倒了出来,有的则是业务不精,保密敏感性不强,没意识到透露的信息会给公司造成怎样的伤害。
要避免这种情况,就主要看老板的风格了。你喜欢让大嘴巴整天在外面放料来吸引关注,那就要有心理准备,这样的大嘴巴肯定是不可能永远保守秘密的,总会有“不小心”的时候。不是在媒体访谈时放飞自我,就是在自媒体上手滑泄密,再不济,也会在酒局里捅几个篓子。这是重用大嘴巴的代价,作为老板,不能既要又要。
但是很显然,雷军并不喜欢大嘴巴型的高管。这次王腾被辞退也算是雷军的坚定表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