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66年,中国忍痛用4吨黄金买了荷兰的一艘过时挖泥船,可半个世纪过去以后,我国却禁止将挖泥船出口西方! (参考资料:2019-12-14 上游新闻——国之重器:中国大型挖泥船的逆袭之路) 曾几何时,为了拿到一台关键设备,中国付出的代价高昂得令人咋舌,1966年,为了一艘荷兰淘汰下来的挖泥船,我们掏出了相当于四吨黄金的巨款,那是一个我们连中大型挖泥船都得完全依赖进口的年代。 西方的技术封锁,不光是为了赚取暴利,更是想扼住中国走向海洋的咽喉,当时,荷兰、比利时、德国的公司牢牢掌握着核心技术,美国甚至把挖泥船列入军事管制清单,想买都买不到。 但中国人就是不信这个邪,当国际巨头断言我们造不出大型耙吸挖泥船,还嘲笑我们“货船改挖泥船”的想法时,708所的费龙工程师带着团队偏要闯一闯,2002年,他们硬是把一艘旧货轮改成了当时中国最大的挖泥船“新海象”号。 这一步,彻底点燃了“国轮国造”的星星之火,2006年,第一艘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天狮号”下水,那道长达几十年的技术垄断高墙,终于被我们亲手推倒,到了2019年,中国公司甚至开始给荷兰船东设计建造世界顶级的“BONNYRIVER”轮,角色彻底反转。 有了自己的“金刚钻”,中国“基建狂魔”的称号才算真正名副其实,这些国产巨兽的能力,简直超乎想象,2019年完成试航的“天鲲号”,每小时能挖6000立方米的泥沙,相当于一小时挖空一个标准足球场,再把这些泥沙吹到15公里外。 它那位曾经的“网红”哥哥“天鲸号”也不遑多让,两兄弟联手,一周就能在海上吹填出一片足球场大小的陆地,它们不光能挖泥,连坚硬的珊瑚礁和岩石都能轻松啃下,是南海岛礁建设当之无愧的功臣。 更夸张的是全球最大的非自航绞吸船“新海旭号”,一小时的挖泥量能把一个足球场直接填高三米,它的身影,甚至出现在了沙特的人工岛工地上。 这些海上巨兽让许多“不可能”变成了现实,比如河北的黄骅港,外国专家曾断言那片淤泥滩绝不可能建成大港。 结果,中交天航局调集23艘主力挖泥船,11个月挖走了1.2亿方淤泥,硬生生造出一个能进20万吨巨轮的深水港,这些泥,要是堆成一米见方的土墙,能绕地球三圈。 在天津港,天航局更是完成了近11亿立方米的疏浚量,直接为天津吹填出超过100平方公里的新土地,放眼全国,中国交建通过填海造地,已经为国家增加了超过3000平方公里的国土。 难怪当外媒惊呼中国在南海吹填了15平方公里时,我们的专家会淡定地表示“不值一提”。 不过,热闹归热闹,我们自己得保持清醒,虽然年疏浚量世界第一,但“大”并不等于“强”,“天鲲号”的总师就坦言,我们顶多挤进了世界前三,跟荷兰、比利时这些老牌强国还有不小的差距。 你看,“天鲸号”虽然是国产网红,但最初的总体设计还是德国公司做的,而亚洲最大的耙吸式挖泥船“浚洋1号”,从设计到建造,更是由荷兰公司全权负责。 全球市场依旧是欧洲四大巨头的天下:荷兰的波斯卡里斯、比利时的德米和杨德努、还有范奥德,这些公司动辄就有上百年的历史,船队规模和技术积累深不可测,比如荷兰的IHC公司,一家就占了全球挖泥船设计市场的半壁江山。 西方国家玩挖泥船已经超过150年了,而我们能自己造大家伙,也就是近十来年的事,这背后是巨大的时间鸿沟。 但挖泥船是真正的“国之重器”,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这不仅是为了摆脱技术钳制,更是为了支撑“海上丝绸之路”的宏大构想,我们已经全面掌握了技术,现在最缺的就是时间,这条从追赶到超越的路,我们才刚刚走上快车道。
[太阳]1966年,中国忍痛用4吨黄金买了荷兰的一艘过时挖泥船,可半个世纪过去以
叨叨小科天下事
2025-09-09 18:42:3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