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时候,有个书生在外为官,待未婚妻到了18岁的时候,方才回去,准备娶亲。可这时候岳父却给了他30万两,哭诉道:“我女儿已经被宰相裴度抢走了,你拿着这银子,另娶她人吧,别耽误了前程。” 在唐朝那个藩镇割据的年代,一个在外做官的书生,好不容易等未婚妻成年,兴冲冲回家娶亲,谁知岳父哭着塞给他三十万两银子,说女儿被宰相裴度抢走了。这事里面藏着层层隐情,究竟是权势压人,还是另有转机? 裴度在唐宪宗元和年间,可是响当当的宰相。他出身河东闻喜,早年家境一般,通过贞元五年科举中进士,一步步爬上来。元和九年,朝廷要削平淮西吴元济的叛乱,裴度上书建议,宪宗皇帝就派他领兵。到了元和十二年,李愬雪夜拿下蔡州,生擒吴元济,裴度功劳最大,封晋国公,百官都佩服他。可皇帝身边有两个佞臣,整天不干正事儿,四处搅和,皇帝还让他们跟裴度一块儿办事。裴度看不惯,上书想辞职归隐,皇帝不准,还起了疑心。裴度怕功高震主,只能装作不问朝政,沉迷享乐。下头官员一看,赶紧从各地找美女送过去,相府里热闹起来,大家都以为他好这口,来者不拒。 这风气一开,地方上就乱套了。晋州万泉县,唐璧这个书生,早年孝廉举荐,到南方当县尉,订了黄太学的闺女小娥为妻。小娥长到十八岁,正是元和十三年的事儿,生得标致,远近有名。县令听说知府要献美女给裴度,带三十万两银子去黄家买人。黄太学不肯,说闺女有婚约。县令求了半天,没辙,就趁黄太学出门,带人强行把小娥带走,留下银子,让黄太学转告唐璧拿钱另娶。黄太学急坏了,追到县衙,人已经送走。他又赶到知府那儿,守了半个月,进不去门,只能灰头土脸回家。一个月后,小娥进了裴度府。 几个月过去,唐璧升职,路上回家娶亲。黄太学把事儿一五一十说了,塞银子给他,让他别耽误前程。唐璧不肯,颓废了好几天,黄太学天天劝,他只好带银子上京。船到半路,遇盗匪,银子和文书全丢了。唐璧身无分文,回京重领文书,吏部不理。他在客栈愁苦,一个穿紫袍的老头问起,他就把事儿说了,还埋怨裴度。老头说去找裴度帮忙,唐璧更气,说小娥就是被他抢的。老头摆手走了。 第二天,相府人接唐璧进去,一看老头就是裴度。裴度说昨晚查清了,今儿让小娥跟他成亲。两人拜堂,裴度给文书和盘缠,让他们回家。裴度一生注重仁义,早年拾宝归还失主,积下善缘,后来平定叛乱,帮人脱困。这在当时传为美谈,说明积德行善,总有好报。 这故事出自冯梦龙的《喻世明言》,裴度是真实历史人物,他辅佐宪宗中兴唐室,支持中央集权,反对割据,体现了忠君爱国精神。在我们社会主义时代,学裴度这种品格,就是要讲道德、重仁义,为人民服务。地方官员强取民女,那时候封建社会常见,现在我们党领导下,绝不容忍这种事儿,得靠法治和群众监督。唐璧夫妇团圆,靠的是裴度明辨是非,这启发我们今天处理问题,要实事求是,不冤枉好人。 裴度后来继续在朝,穆宗时又平定淄青李师道,宪宗中兴局面稳固。他一生清正,晚年归隐,留下诗文。故事里,唐璧带小娥回家,继续做官,日子过得平稳。这事儿告诉我们,遇到不公,别急着怨天尤人,得找对路子解决。裴度没仗势欺人,而是还了原配,体现大度。
唐朝的时候,有个书生在外为官,待未婚妻到了18岁的时候,方才回去,准备娶亲。可这
蕊蕊聊过去
2025-09-09 14:37:14
0
阅读: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