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现在都在赌中国和美国到底谁先扛不住,目前的状况是中国有货,美国有钱美国有钱买不到中国货,中国有货卖不成钱。 面对美国筑起的贸易壁垒,中国没打算在一棵树上吊死。这几年一直在悄悄布局新的市场,效果还真挺明显。2025年前四个月,中国对东盟国家的出口就增长了12.6%,贸易总值达到2.38万亿元人民币,东盟继续稳坐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位置。 RCEP这三年带来的变化实实在在。就拿通关来说,以前鲜花、生鲜这类易腐产品出口到东盟国家,路上耽搁几天就不新鲜了。现在有了6小时内通关的政策,云南的鲜花早上采摘,下午就能摆上新加坡的花店,大大降低了损耗率。 不光是政策便利,中国企业也在主动出击。东南亚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最近就被中国品牌“搅活”了。2025年上半年,比亚迪在泰国电动车市场的份额快到四成了,五菱的一款车型在泰国单季度就卖了3.5万辆,市占率超过25%。 虽然整个东南亚新能源车渗透率还不到1.3%,但中国车企这几年的增长势头很猛,1-5月在泰国纯电新车注册量前15名里,中国品牌占了13席,把以前日系车一统天下的格局撕开了个口子。 除了东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也是中国外贸的重要支撑。2025年上半年,中国对共建国家的出口占比已经超过50%,相当于一半以上的出口货物都流向了这些新兴市场。 这招“市场多元化”战略确实管用,西方市场这边受点影响,东方和南方市场能补上。就像浙江那家非织造布公司,以前货物要绕道上海港出口,开通RCEP航线后,直接从嘉兴港出发,到日本的时间从12天缩短到8天,物流成本降了不少,企业产值每月增长都能达到12%。 美国这边加关税的算盘打得挺响,想着既能保护本土产业,又能缩减贸易逆差,可实际效果却有点跑偏。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物价上涨,关税这东西最后往往还是消费者买单。 巴克莱银行的报告说得挺明白,这些关税已经让美国整体价格水平上涨了0.8%,而且至少还有四分之三的涨价压力没释放出来。更麻烦的是,这种关税引发的通胀跟普通通胀不一样,属于结构性的,不是靠加息就能轻易压下去的。 美联储现在处境挺尴尬,2025年一直把利率维持在4.25%到4.5%之间,想加息抑制通胀吧,怕影响经济增长;想降息刺激经济吧,又怕通胀更厉害。 国债问题也让美国头疼。2025年有6.5万亿美元的债券到期,这么大一笔钱要还,政府财政压力不小。本来想通过制造业回流解决就业和产业问题,结果发现没那么容易。 墨西哥倒是成了中美贸易的中转地,不少企业把中国零件运到墨西哥组装,再出口到美国,想绕开关税。可这种中转成本不低,加上墨西哥的供应链配套不如中国齐全,最后产品价格还是降不下来。 世贸组织的报告就指出,美国上半年进口激增11%,其实很多是企业为了规避关税提前囤货,这种增长可持续性不强,到下半年贸易压力就会显现出来。 美国企业对关税的抱怨声也越来越大。那些依赖进口材料的制造商日子尤其难过,成本涨得比收入快,不少企业开始缩减投资。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的专家就分析,反复调整关税让美国的贸易伙伴觉得做生意风险太大,即使美国买家愿意付高价,供应商也变得小心翼翼,结果可能导致进口短缺,反而让通胀压力更大。 这场中美贸易博弈,表面看是两个国家在较劲,实际上暴露了全球化的深层问题。现在的产业链早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想一刀两断根本不现实。 从历史经验看,这种贸易摩擦最后往往是两败俱伤。中国通过市场多元化和产业升级,抗压能力越来越强;美国却陷入通胀和债务的双重压力,国内企业和消费者怨声载道。 现在的关键是双方能不能认清,经济竞争不是零和游戏,你输我赢的心态解决不了问题。RCEP的成功就说明,降低贸易壁垒、简化通关手续、统一规则标准,才能让大家都受益。 说到底,这场较量比的不是谁先扛不住,而是谁能更好地适应变化。中国这边靠着新兴市场和产业升级稳住了阵脚,美国那边却被关税反噬,陷入内外交困。 如果继续这么耗下去,恐怕全球经济都得跟着买单。毕竟在全球化的今天,没有谁能真正独善其身,合作共赢才是长久之计。也许过不了多久,双方就会发现,坐下来谈判比互相加税要划算得多。
全世界现在都在赌中国和美国到底谁先扛不住,目前的状况是中国有货,美国有钱美国有钱
念薇评娱乐八卦
2025-09-09 11:47:10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