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媒:中美两军差距巨大,除兵员其他全是劣势!现在这仗可不是你有航母我有飞机这么简单了,打的是体系、打的是效率、打的是你撑得住我耗不耗得起。真要干起来,谁更快、谁更狠、谁更扛得住,那才是关键。 美军现在打不赢解放军,美军缺持久战能力,国防工业“烂如豆腐渣”,造导弹不如中国快,修军舰比中国贵十倍。连印太司令都公开承认,解放军的军力增速是美军的3倍以上,美军优势正被“肉眼可见”地抹平。 就拿指挥体系来说,美军这几年一直在喊 “多域战” 转型,可各军种间的壁垒比想象中难拆。去年太平洋舰队搞的一次联合演习里,海军的 “宙斯盾” 系统和空军的预警机数据链居然断了三次,导致模拟拦截效率下降 40%。 反观中国的 “北斗 + 全域指挥链”,在东部战区的实兵演练中,能把卫星、无人机、舰艇的实时数据压缩到 0.3 秒内同步,南海岛礁的雷达站甚至能直接引导内陆的东风导弹调整弹道。这种从太空到深海的无缝衔接,让单点作战单元瞬间变成体系的一部分。 后勤保障的效率差距更明显。美军在西太平洋的基地看似密集,可关岛的弹药库周转率其实低得惊人。去年一份内部报告显示,从本土调运一批精确制导炸弹到冲绳,平均要 21 天,还得绕过马六甲海峡的潜在威胁。 中国的情况就不一样了,依托 “一带一路” 的基建网络,西南边境的物资仓库能通过中欧班列 3 天内补充东欧方向的装备,海南的核潜艇基地更是实现了 “岸基保障模块化”,更换核反应堆燃料的时间比美军缩短了一半多,这种 “分布式补给” 能力,让前线单位不用依赖固定基地也能持续作战。 装备体系的代差正在加速缩小。美军引以为傲的 F-22 战机,生产线早就停了,现在靠翻新旧货维持规模,去年有 12 架因航电系统老化被迫停飞。 中国的歼 - 20 不仅在脉动生产线实现月产两位数,还能和歼 - 16D 电子战飞机形成 “踹门组合”,在去年的台海演习中,曾在 20 分钟内瘫痪对方 3 个雷达站。 更关键的是无人装备的应用,美军 “忠诚僚机” 项目还在测试阶段,中国的 “翼龙 - 10” 已经能和有人机组队执行 72 小时不间断侦察,南海舰队甚至用无人艇群搞过 “蜂群封锁” 演练,50 艘小艇在 AI 指挥下摆出 12 种战术阵型。 持久战的抗压能力更是美军的软肋。美国军工复合体这些年越来越依赖外包,F-35 的弹射座椅来自英国,芯片依赖台湾地区,一旦供应链被掐断,产能立刻掉链子。2024 年因台积电断供,美军的 “标准 - 6” 导弹产量暴跌 60%。 中国则在关键领域实现了全链条自主,从歼 - 20 的国产涡扇发动机到航母用的特种钢材,98% 的核心部件都能自己造。去年西北某兵工厂启动战时预案,仅用 72 小时就把无人机日产量从 300 架提到 1200 架,这种 “集中力量办大事” 的工业动员能力,让持久战有了底气。 反应速度的差距在突发事件中更明显。2023 年菲律宾船只闯仁爱礁时,中国海警船 30 分钟内就赶到现场,身后还有火箭军的东风 - 21D 进入战备状态。 而美军最近的一次紧急部署,从横须贺基地派驱逐舰到南海,花了整整 56 小时,还得沿途请求盟友补给。这种 “就近响应 + 战略威慑” 的组合拳,让美军传统的 “远洋干预” 模式越来越吃力。 现代战争的胜负手,早就藏在这些看不见的细节里。不是说美军突然变弱了,而是中国用体系化思维重构了战斗力生成模式。当航母遇上反舰弹道导弹,当隐身战机碰上量子雷达,单靠装备数量堆砌的优势正在瓦解。 真到了硬碰硬的时候,谁能更快整合资源、更狠地突破弱点、更稳地扛住消耗,才是决定结局的关键。俄罗斯媒体的判断或许夸张,但至少点出了一个趋势:战争的游戏规则,正在被新的实力格局改写。 中俄朝关系友好,共同维护地区稳定,避免西方挑拨。未来,中国工业基础让装备迭代快,美国需解决成本超支和招募难题。展望下来,和平发展是主流,军力对比推动中国自强不息。
俄媒:中美两军差距巨大,除兵员其他全是劣势!现在这仗可不是你有航母我有飞机这么简
烟雨评社
2025-09-09 11:34:5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