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正式宣布! 9月7日,万国邮政联盟对外公布:自8月29日美国取消小额包裹免税政策后,全球寄往美国的包裹量瞬间蒸发八成以上! 要知道这项始于 1930 年代的政策,原本是全球电商的 “绿色通道”,中国的手机壳、韩国的面膜、越南的拖鞋靠着它便宜又方便地走进美国千家万户,如今这道闸门突然落下,溅起的水花可比预想的大多了。 说起来美国这政策调整堪称 “朝令夕改” 的典范。从 2016 年奥巴马把免税额度从 200 美元提至 800 美元,到今年先针对中国取消豁免,再于 8 月底推向全球,特朗普政府算盘打得噼啪响 —— 据说这样每年能多收 100 亿美元关税。 可他们显然没算到,全球商家的反应比海关系统快得多。德国邮政从 8 月 22 日就宣布停收商业包裹,只留 100 美元以下的私人礼品通道;韩国邮政干脆停了航空包裹,连特快专递都打了折;印度、澳大利亚这些亚太国家也纷纷跟进,仿佛美国突然成了包裹 “禁区”。 最尴尬的莫过于美国本土消费者和小企业,加州大学研究显示,低收入社区 70% 的跨境包裹都依赖这项免税政策,现在买双中国制造的运动鞋可能要多付 20% 关税,往年 9.9 美元包邮的手机壳更是直接从购物车里消失了。 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测算,这政策每年会让消费者多掏 110 - 130 亿美元,相当于每个家庭平白多了笔 “海淘税”。更讽刺的是,美国海关自己先扛不住了。每天 380 万个包裹要逐件计税,行政成本单日就超 1 亿美元,简直是 “花 1 美元征税 50 美分” 的赔本买卖。 这场闹剧里最受伤的还要数跨境电商生态,中国的 Shein 和 Temu 之前靠着免税政策,占据了美国小额包裹市场的三分之一份额,现在每件商品成本凭空涨出一截。 但商家的应对速度比政策制定者快得多:Shein 赶紧加入美国海关的试点项目提高透明度,Temu 则悄悄把部分商品转移到美国仓库发货。 反倒是美国本土零售商傻了眼,亚马逊上那些第三方卖家原本也靠免税政策进货,现在要么涨价流失客户,要么自己消化关税成本,所谓 “保护本土产业” 的初衷,结果先坑了自己人。 更有意思的是 G7 盟友们的微妙态度,德国邮政停发包裹时,欧盟委员会还嘴硬说 “支持美国维护税收公平”,转头就发现欧洲中小企业每年通过小额包裹赚的 234 亿美元可能打水漂。 法国邮政特别注明 “私人礼品除外” 的操作,活脱脱把政策漏洞变成了 “人情通道”。这些曾经跟着美国吆喝 “供应链多元化” 的国家,如今面对自家停摆的物流和嗷嗷待哺的企业,只能哑巴吃黄连,毕竟谁也不想为美国的单边政策买单。 万国邮政联盟总局长目时正彦急着推出新系统帮各国算关税,可这根本解决不了核心问题。美国海关连计税标准都没说清,商家怎么敢发货? 中国跨境电商已经在东南亚设中转仓绕路,越南拖鞋先运到墨西哥再转美国,硬生生把简单的直邮变成了 “物流拼图”。 而美国消费者发现,以前三天到货的商品现在要等三周,价格还贵了不少,社交媒体上抵制包裹税的标签已经刷了百万条。 说到底,这小额包裹政策就像面照妖镜,照出了贸易保护主义的短视。美国想靠加税弥补财政窟窿,却忘了自己的消费者早已离不开全球供应链的便利;想遏制中国电商发展,偏偏本土企业先喊吃不消;想拉盟友一起搞 “小院高墙”,盟友们却忙着给自己留后路。 就像之前稀土暴露了 G7 的内部矛盾,这次包裹量暴跌 81% 的数字,再次证明在全球化时代,谁想关起门来算小账,最后只会发现门把手上早就刻着 “损人不利己” 五个字。当美国消费者对着空荡荡的快递柜叹气时,大概才明白:所谓 “美国优先”,有时候优先的是给自己添堵。
全世界现在都在赌中国和美国到底谁先扛不住,目前的状况是中国有货,美国有钱美国有钱
【1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