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说:我们的目标是赶上美国,并且要超过美国,至少50年吧,也许75年,75年

历史透视眼 2025-09-06 14:28:45

毛主席说:我们的目标是赶上美国,并且要超过美国,至少50年吧,也许75年,75年就是15个5年计划,那一天赶上美国超过美国,我们才透一口气,而现在正处于第14个五年计划中(2021一2025),伟人就是伟人。 那会儿中国工业基础真是“实在不像样子”,一年才产二百几十万吨钢。 刚开始造汽车,产量又少得可怜。 毛主席说过一段话,他说,“我们的目标是要赶上美国,并且要超过美国”。他说这是心底里的真实愿望。 他接着说,美国人口只有一亿多,而中国有六亿多。应该赶上美国才说得过去。 还提到别人说过需要一百年才能赶上美国,他觉得可以再试试,努力看看。 最终他说,“至少是五十年吧,也许是七十五年,七十五年就是十五个五年计划”。 他说得再带感一点,“哪一天赶上美国,超过美国,我们才吐一口气”。这“吐一口气”的比喻,让人一下子觉得毛主席是真心急。 他还提到国家大历史悠久、面积广、人口多,可就是造不了车、产不了铁,显得不争气。 他号召全国各界一起努力,争这一口气。 1955年,这段话出现在他主持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问题座谈会上。 那天他讲了不少关于国家工业基础的事,说得很细,很直白。 其实在这之前,毛主席已经在大会上讲过类似的话。 1955年3月,他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就提过要赶超世界上最强的资本主义国家。这话一出,底下不少人都记住了。 再往后,“超英赶美”成了越来越常见的口号。 到了1957年,苏联那边提出十五年赶上美国,毛主席受到影响,马上提了个新目标:中国钢铁十五年赶上英国,二十年赶上美国。 1958年,毛主席又把这事说得更具体。 他说第二个五年计划就要接近或赶上美国。再加两年,七年,搞一亿五千万吨,超过美国,变天下第一。 他当时是这么说的。 这种表达法也挺特别,不管你认不认可,听着确实有点提气,也能看出他是真的急。 1958年全国大炼钢铁,钢铁之外,毛主席当时还提到飞机、大炮、汽车、拖拉机,这些都要能造才像个样子。 现在回头看,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算起,到现在2021–2025这个周期,正好是第十四个五年计划。 虽然这中间经历了调整期,不全连续,总数也差不太多。 75年这个数,到2028年正好走完。 如果从这个角度看,现在还剩最后一个五年周期。 现实情况早变了,发展路径、产业结构、国际格局,全都不同了。 不过当年毛主席的这句“我们才吐一口气”还真挺有画面感。 那时候国家缺钢、缺电、缺机械,很多人确实觉得憋着一口气干事。 毛主席就把这话点了出来。 后来钢铁产量确实追上了。 1974年超过英国,1993年超过美国。 这中间也不是直线爬坡,波动很多,方向没变。 毛主席的讲话并不是在讲一个“马上就能实现”的目标。 他想的是拉长线,看几十年怎么走。 他说“至少是五十年”,就留了很大的回旋余地。 现在有人喜欢拿这段话和现实对照,说走了几个五年计划了,到底赶没赶上美国。 这种说法也行,有时候容易陷入表面数字比拼。 其实那会儿毛主席主要关心的是工业制造能力。 什么都得自己能造,这才叫有底气。 他想的不只是多,而是有没有,能不能造出能打的、能用的东西。 毛主席讲话向来不绕弯,不藏着掖着。 这一段“赶美超美”的话,说得很猛,也说得很实,他没说“可能”、“设想”、“建议”,他说“我们要这样做”。 这才是毛主席讲话的特点——底气足,口气大,落地难,方向对。 这些话不需要修饰,不需要神话。 知道他说过就够了,知道他说话的那一刻,中国还真处在最缺工业基础的年代。 那时候造个自行车都靠进口,毛主席要的是一套能打硬仗的装备体系,不靠人家,不求人。 他不是给自己定目标,他是给几代人定方向。 参考信息:

0 阅读:0
历史透视眼

历史透视眼

洞察古今,剖析历史深层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