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2月2日,于文俊带着一队士兵冲进王以哲的卧室,说:“军长,学生对不起啦。”说完,连开九枪。
一个多月前,张学良送蒋介石去南京,一下飞机就遭到软禁成了阶下囚。对这个结果,张学良早有预料,在离开西安时,让于学忠代为指挥东北军。
于学忠和东北军67军军长王以哲、骑兵军长何柱国等人,在张学良被扣押后,倾向于以和谈的方式,让老蒋放人。
被张学良一手提拔的,以孙铭九、苗剑秋、应德田为首的东北军“少壮派”,极力主战,和主和的于学忠等东北军高级将领,矛盾愈演愈烈,难以调和。
2月1日傍晚,“少壮派”骨干在孙铭九家中聚集开会,商定在第二天,以兵变的方式,将王以哲、何柱国等人除掉。
于学忠是“少壮派“黑名单”的第一人,但他是张学良点名代理军务的,“少壮派”若杀他,师出无名。可以说,是张学良留下的手令,救了于学忠一命。
2月2日一大早,由“少壮派”控制的部队开始行动,重点是王以哲、何柱国的住所。“少壮派”军官于文俊,带领着一排士兵,杀气腾腾地扑向王以哲家。
几天前,有人建议王以哲,说“少壮派”近日频频在孙铭九家中开会,恐会闹出事端,应在住所周围加强警戒。王以哲认为,“少壮派”怎么说,也是在东北军的大锅中一块吃饭的,因此没有当回事。
于文俊带人闯入卧室后,王以哲起身喝道:“你们这是要干什么?成何体统。”
于文俊向前一步,声音微微颤抖:“军长,学生对不住啦!可这是为了营救副司令,只能得罪你了。”
说完,于文俊扣动扳机。身中九弹的王以哲,倒在血泊之中,他至死都不敢相信,自己竟死于东北军内部之手。
去杀何柱国的这一队人,却失手了。原来,何柱国在昨日心神不宁,问副官:“城中何处最为安全?”
副官思索片刻后回答:“军长,眼下恐怕只有新城杨虎城主任处能保安全,杨主任与我们立场一致,且他的公馆戒备森严。”
何柱国当机立断:“好,马上备车,我们立刻前往新城杨虎城处。”
提前躲到杨虎城公馆的何柱国,躲过了杀身之祸。孙铭九不死心,带人想闯入杨公馆抓人,被杨虎城喝骂后,懊恼的离开。
除了王以哲,还有几个被“少壮派”视为眼中钉的人遭到杀害。
西北“剿总”的参谋处处长徐方,正在办公室翻阅文件,十几个士兵冲入,带头的大声喊道:“徐方,你背叛了东北军,今日就是你的死期!”
徐方还想辩解,枪声便响了,他倒在了血泊之中。
交通处副处长宋学礼,在外出途中,被“少壮派”的人盯上,他们一路跟踪,在一个偏僻的小巷里,将宋学礼团团围住后射杀。
交通处处长蒋斌,在家中也未能幸免,“少壮派”闯入他的家中,将其杀害。
这一系列刺杀行动,即 “二二事件”,在东北军内部激起轩然大波。王以哲在东北军中威望颇高,他的遇害引发在前线和“中央军”对峙的东北军将领的强烈不满。
与王以哲交情深厚的东北军独立105师师长刘多荃(临潼捉蒋的总指挥),原本在东线防御“中央军”,听闻王以哲被杀后,一面派人和“中央军”将领谈判,一面放弃防区,率部向西安开去。
驻守渭南的东北军57军军长缪澄流,同样调转枪口,和刘多荃等将领联合,打出 “为王军长报仇” 的旗号。
刘多荃率部回师西安后,四处打听刺杀王以哲的凶手下落,当得知孙铭九、应德田、苗剑秋等主谋虽跑掉了,但直接动手的于文俊来不及走,还躲西安城内时,他对部下说道:“一定要把于文俊给我揪出来,活要见人,死要见尸。我要让他为王军长的死付出代价。”
在刘多荃的严令下,士兵们在西安城展开地毯式搜索。
在一处隐蔽的民宅中,士兵们发现了于文俊的踪迹。于文俊此时已如惊弓之鸟,见士兵们冲进来,转身就想逃跑。
带队的营长怒吼道:“于文俊,你跑不掉了!乖乖束手就擒!”
于文俊想拔出手枪反抗,但旋即就被制服,被士兵们五花大绑的押到了刘多荃面前。
刘多荃看着被押来的于文俊,双眼通红,怒吼说:“你为什么要杀王军长?他对你不薄,你怎么能做出这种事情?”
于文俊低着头,嗫嚅说:“我也是为了营救副司令,听信了别人的话。”
刘多荃怒极反笑:“营救副司令?你这是在毁了东北军,王军长当过你的老师,你还真下得去手。”
随后,刘多荃命人将于文俊押到王以哲的灵堂前。灵堂内,刘多荃带着一众手下,对着王以哲的灵柩跪下,叩了三个响头,说:“我把杀害你的凶手带来了,今日定要为你报仇雪恨!”
士兵们按照刘多荃的命令,将于文俊开膛破肚。
“二二事变”,让“少壮派”在东北军中成为众矢之的,主战的声音,被掌握兵权的刘多荃、缪澄流等人压下。
在此之后,顾祝同以西安行营主任的身份,率领宋希濂等 “中央军” 浩浩荡荡开进西安。面对军事压力与内部困境,东北军无奈接受改编。
随着东北军接受改编,原本可作为营救张学良筹码的军事力量与团结态势不复存在,张学良被营救的条件也随之彻底丧失。此后,张学良开始了漫长的被囚禁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