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琴默进言处死年世兰,原来不是因为贪功冒进,看她乖乖喝毒药,才知背后真相不简单。 曹琴默心思缜密,藏锋刃于无形,为华妃出谋划策,做了很多坏事,阴狠无比。 但华妃对她这个军师,并没有给予尊重,而是随意打骂,还利用她的女儿温宜争宠。 曹琴默早就想脱离华妃的掌控了,奈何她家道中落,没有依靠,只能在华妃这里委曲求全。 后来,甄嬛抓住她爱女心切的心理弱点,向她抛出橄榄枝,离间她和华妃。 但那时的华妃背靠年羹尧,势头不可小觑。局势未明的情况下,曹琴默并不敢明确站队甄嬛,而是选择两面讨好,谁都不得罪。 可见,曹琴默思虑周全,她不会在不确定的事情上冒险。 那么,后来她向皇上进言处死华妃,就不知道是十分冒险的行为吗?当她说出“杀之,以平后宫之愤”的时候,皇后和欣常在都很震惊。 她们两个也都希望年世兰死,但她们谁也不愿做这个出头鸟,曹琴默为什么要出头? 其实,曹琴默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她在拿自己的命赌,是迫不得已的。 甄嬛在翊坤宫罚跪小产,年世兰受到责罚,被禁足。 后来,甄嬛复宠,她明白只要有年羹尧在,年世兰就会一直嚣张下去。所以,甄嬛求皇上恢复华妃的位份,解了华妃禁足,为的是蒙蔽年羹尧,最后将年氏一族连根拔起。 这个时候,曹琴默主动来向甄嬛投诚了。她说,年世兰复宠只是昙花一现。她怎么如此确定呢? 甄嬛看到她头上的白玉发簪,便猜到是皇上赏给她的。她素来不受宠,皇上却赏她这么贵重的发簪,或许是想让她做污点证人。 她一边讨好皇上,一边又要站队甄嬛,以她两面三刀的性子,只不过是想两边捞好处。 所以,甄嬛说,以迎春花镶嵌指甲,能更得皇上欢心。又说事成之后,认温宜为义女,彼此依靠。 曹琴默这才欣然表示:“必不会让娘娘失望。” 她果真出面,揭了华妃的老底。 甄嬛对皇上说:“曹姐姐为温宜公主受了很多委屈,皇上应该好好安抚。” 皇上当即晋封曹琴默为襄嫔。 曹琴默如愿以偿,但并未满足,她想要妃,贵妃一路往上爬。 后来,甄嬛提醒她,皇上碍于情面,也不能拿年世兰怎么样,只是降为答应。无非是暗示要曹琴默为处死年世兰再尽点力。 但是曹琴默当时并没有表态,而是说要陪着温宜公主回宫。 她早就对侍女说过,华妃靠不住,甄嬛更靠不住,不过是因利而聚,利尽而散。 对于甄嬛的暗示,曹琴默是保持警惕的,毕竟如果她想封妃,甄嬛也是最有力的竞争对手。所以,她并没有冒然行动。 曹琴默既然没有受甄嬛忽悠,后来为什么又进言处死年世兰呢?因为她感受到了危机。 祺嫔是皇上的新宠,她受到年世兰的顶撞嘲讽,委屈地向皇上告状,哭得梨花带雨。 祺嫔的父亲可是平定年羹尧的功臣, 但是,皇上嘴上答应祺嫔好好处理此事,最后却不了了之。 曹琴默知道皇上心里还念着年世兰,一时间不会对年世兰怎么样。 如果年世兰从失去哥哥和侄子的悲痛中醒悟过来,必然会对曹琴默进行报复。 曹琴默跟着年世兰那么多年,太清楚她的脾气了。如果她掐着曹琴默的七寸,拿温宜开刀,曹琴默万万承受不了。 毕竟曹琴默一没有祺嫔的背景,二没有祺嫔的荣宠,祺嫔尚且要忍受委屈,她曹琴默即使被年世兰欺负死,恐怕皇上也不会维护她。 曹琴默看懂了皇上的心思,也看清了形势,所以拼死一搏,冒着触怒皇上的危险,拿命去赌。 皇上说她狠毒,她略微沉思了一下,并没有十分惊慌。我想,那一刻,她便知道,自己赌输了。 后来,她去给皇后请安,皇后都看得出来她神思倦怠,憔悴不已。她说,用了很多药,但不知怎么的就不见好。 以她的精明,必然知道皇上对她动手了。但她没有哭,也没有闹,丝毫不张扬,反而乖乖地继续喝药。 她如此配合,不过是想着,如果她死了,皇上心头的气也该消了,不会迁怒于她的温宜,反而会给温宜找一个身份高贵的额娘。 她看得出端妃很喜欢温宜,还曾经对甄嬛说过,如果温宜有端妃那样的额娘就好了。 当时,她只是在试探甄嬛是否有意争妃位。但甄嬛没接茬。如果她死了,想必甄嬛也会顺水推舟,让温宜跟着端妃。 就算甄嬛跟曹琴默是因利而聚,但甄嬛名义上是温宜的义母,碍于面子,甄嬛也不会让温宜没有着落,怎么样也会护着一些。 曹琴默虽然狠毒,但为了温宜也算是做到了极致。
曹琴默进言处死年世兰,原来不是因为贪功冒进,看她乖乖喝毒药,才知背后真相不简单。
尘心怀旧娱乐
2024-12-21 09:32:51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