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至今,还能用简单的行政概念“框住”城乡和人口吗?】观察者网:最近全国各地陆续公布常住人口数据,有一个变化引起高度关注,即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均出现人口下降,这个现象几乎是近二三十年来未曾出现的。其实这几年,互联网上时常能看到“逃离大城市”的声音,虽说总能引发一波对立争论,但总是雷声大雨点小。现在出现这个状况,您觉得有哪些因素?它可能是一个比较短期性的现象,还是较长时段内的一种动向?
向宽虎:我从三个层面来回答这个问题,首先究竟是短期现象还是长期趋势,我觉得可能和你看问题的视角有关,如果你单独看上海,虽然长期内人口不太可能出现负增长,但短期内确实可能出现人口减少。但你要是把它放到长三角这个都市圈范围内去看,长三角都市圈的人口几乎可以确定会增长,短期内都不一定是下降的。只不过有可能一部分人口不在上海,而是在周边地区。
随着中心城区的地价、房价上涨,再加上今后城市群一体化程度提升,比如上海中心城区和周边地方的通勤流动变得更通畅、公共服务一体化程度更高之后,可能有一些人会选择住到周边地区。可见,作为这样一个围绕着上海的都市圈,人口会增加,但增量部分不一定主要布局在上海行政区域范围内,这是一个视角问题。
第二,目前我们看到上海常住人口减少,肯定有一些短期因素在里面。大家都知道去年上海疫情封控之后,有一小部分比较富有的群体可能会考虑移民,但这部分人在人口比例中的占比很少。不过反之,还有一些全国其他地方的新兴富裕阶层想要进入上海顶级的房地产市场。
另一个可能比较重要的因素是,疫情冲击之后,一批人因为就业问题、收入下降等现实因素,以前像是在上海或周边就业的,但现在做过权衡之后,选择去别的地方或回老家待着。但是,我相信这种情况都是暂时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如果中国经济要继续增长,根据我们现在观察到的一些规律,沿海地区、尤其是长三角城市群仍是非常重要的引擎之一。中国经济要增长,长三角城市群的人口一定要增加,而上海是其中最大的中心。当然,这包括周边江浙很多地方,比如昆山,在行政区划上不属于上海,但如果看经济联系,昆山和上海的关系比它和苏州的关系要紧密;去年上海封城,昆山受到的冲击比苏州疫情时要大得多。
这其实就是城市发展、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在这样的地方,就业更方便,消费型服务业更发达,公共服务也会更好,包括中国人最关心的子女教育问题,也更有优势。因为这些地方的财政实力比较雄厚,本质上是达成了良性循环发展的过程。所以,我相信这种常住人口下降不会成为长期趋势。
观察者网:不过,这个情况是否能够举一反三?比如,就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及其城市群来看,像深圳、广州的制造业、服务业岗位比较多,珠三角跟长三角有相似性,但北京及其周边可能会略有不同?
向宽虎:这需要考虑不同城市的主要功能定位,北京作为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它有一些特殊性,可能超出了我们今天讨论的范围。





